在一片低矮建筑和杂乱市集的掩映下,这里看起来与其他老旧小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还透露着几分棚户的味道,像是城建洪流里,又一个等待落幕的角落。但只有在东井亭的真正土著会知道,曾经的734厂有过怎样的辉煌。数字,既是代号,也是番号。在南京这样的老军工单位很多,它们中幸运的,会保留下老建筑,出新成为某种「文化创意园区」;但更多的,会像东井亭的734厂一样,片瓦难寻。尽管物质层面上的建筑风貌已不知换过多少轮,,但曾经集体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会伴随老厂民们的一生,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精神财富。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成立的电话厂,因为保卫保密的需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734总是带着一层神秘色彩。无论是早期生产的电话机,飞行员、坦克兵帽子里的戴姆听合,还是载波机……在军用通讯领域,734厂留下过太多高光时刻。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的声音、第一场自卫反击战……所有早期军事通讯的有线传输几乎都有734厂的设备投入其中。到了60年代之后,734甚至开始研发计算机,江苏首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就在这里诞生。在不知「联想」为何物的时代里,734厂的「紫金电脑」与北京长城、上海东海、山东浪潮形成当年国人计算机品牌的「四足鼎立」。改开之后,如同今天的房产一般,那时的「三转一响」成为人们结婚成家的必备通货。那时,很多在南京的军工厂开始开拓民用市场,714厂的熊猫电视机、511厂的金城摩托车、720厂的蝙蝠电风扇……都是南京人记忆里熟悉的家用品牌。而此时的734厂与富士通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通信产品,开启了另一段中外合资的新模式。「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万能青年旅店在《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里的反复吟啸,其实是九十年代无数国营老厂的真实写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意义是伟大的,但过程,终究是阵痛的。曾经的734厂区变成了复地新都国际的楼盘,电影院变成了紫霞公寓,食堂变成了复地商业街,球场变成了街道办……听东井亭巷子里卖鸡蛋灌饼的阿姨说,还是时常有离开多年的老厂民会回到这条街,只为再走走曾经厂子存在过的地方。
那些以厂为家的温暖回忆,如今更像是一滴时代的眼泪。
职工食堂里的面点、卤菜、糕点、小炒、儿童节的奶油小蛋糕。
小菜场往厂区方向的鸭血鸭肠汤;职工浴室里洗完后再来一杯甘蔗汁;每个下午四点的大喇叭广播;吸引无数周边居民的大礼堂影院……
一切集体生活里单纯涌动着的温度,都随着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利用最新的通信技术,日夜浏览于无尽的八卦与流言。而那个曾经致力于通信事业的734厂却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