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痴迷互联网大厂的样子,像极了60后崇拜国企
2022 年 01 月 03 日 07:16 琼海之窗
很多职场打工仔可能都曾有过一瞬间的幻想——为什么职场综艺不来拍拍我们行业?
但是,很快就会把这个不自量力的念头摁灭在脑海深处。比如我们新媒体民工,自知除了在选题会的时候和领导吵架能制造一点热搜,其余时候,头上的油和脸上的痘应该能在第一集就劝退观众。就算没有自知之明的,看破世事的同行也会立刻让你认清现实——苦哈哈的,谁要看你啊?最近一份新鲜出炉的数据,又一次重拳打击了许多人对于“互联网人,人上人”的美好幻想。
12月8日发布的《人才吸引力报告2020》显示,在工作幸福感与满意度的排行榜上,互联网行业不负众望,名列后茅——这个排名的诞生,显然是和这一两年996文化、35岁焦虑、加班内卷等围绕在互联网行业上空的阴影分不开的。
但是,指望这些声音就能导致年轻人不馋互联网大厂的光环了?绝对不可能。在豆瓣职场小组、小红书、B站等社区里,永远有无数年轻人在别人“拿到大厂offer了”的帖子和“大厂实习一日”vlog下面蹭欧气;“0实习经验”、“双非学校”背景进入互联网大厂的帖子,更是多到以至于有人开始吐槽大厂的通货膨胀:在这些精心撰写的经验帖里,是个互联网公司都强行跻身“大厂”行列,对这个光环的迷恋重新定义了“大”。但这份美梦千万不要说得太大声,否则会被讨厌的“过来人”无情戳破。
在某求职APP的社交板块,有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发帖,细数自己刚刚拿到某头部大厂实习转正Offer,连“卫生间有漱口水”这样的体贴细节都那么令人快乐。底下的评论却一水儿的“就这”:只有还没遭受过互联网大厂毒打的人,才会对这些小恩小惠感到新鲜。每当有人初识互联网企业的年轻、活力与人际关系单纯,评论总免不了一声冷笑:又一个史上最难校招季到来之后,“逃离大厂”反而不合时宜地成了职场话题最新关键词。
近日一篇名为《“提了离职之后,病就全好了” ,他们选择“逃出”互联网大厂》的文章中,当事人往往并非已到了35岁的年限,却已经有了健康、自由、成就感、成长空间等五花八门的出逃原因。在豆瓣“上班这件事”、生活组等被年轻人主导的小组里,像这样的帖子在职场类小组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应届生刚进大厂一个月,想提辞呈了(更新:已经辞了!)”
年轻人好不容易挤进天堂,亲身体验过后的幻灭与崩溃,也来得比想象中更早了一点。虽说95后跳槽频率比前人更高是一个早被数据证实过的现象,可是当互联网大厂一边高居应届生最向往的雇主名单前列,一边又让人退出得如此轻易决绝时。没有理由不信,这届年轻人在选择大厂时已经做好了“互相利用”的心理建设。经过这么多轮焦虑的洗礼,谁还不知道在大厂工作注定会苦、会累、会加班了?可是传说中应届生就能月薪25K保底的大饼挂在那儿,还要啥自行车?但最新一轮对大厂的抱怨与反思,已经不只关乎对时间与健康的压榨。在某大厂影视宣传侧工作的小周,已经习惯了“没有人可以真正拍板”的复杂层级,每个策划方案、初稿、最终定稿都各自需要4道审批的流程,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更头疼的是,不同的业务板块彼此之间可能会互相忌惮。一篇重要的公关稿里,五位不同级别大领导要严格按照番位顺序,在行文中依次出现。TOP5大学毕业的小田进入某大厂的短视频业务前,以为这样快节奏的工作环境里怎么可能会有“混子”。
没料到,同组里就有一个划水十级选手,每天在聊天、吃饭、拿快递等休闲活动中插播工作,并娴熟地用话术掩饰自己的拖拉。她活活拖了两个月的任务,小田接过去只用了四天就干完了。更没有料到的是,很多同事996的那个6,是在“11点上班——12点泡咖啡吃午饭睡午觉——4点下午茶——5点健身房——7点开始干活”的日程里度过的。浓眉大眼的互联网大厂也叛变了革命,被“领导不下班我就假装自己很忙”的僵化之风腐蚀了。
在大厂技术后端负责一个小项目的阿树,挑人的标准现实得吓人:优先要那些看起来老实巴交不会搞事情的,,吃苦耐劳肯卖力气的。至于那些气质太过精英、脸上写着“我对世界还抱有一点理想”的年轻人,阿树不敢轻易把他们拉进互联网民工的大门。对大厂有过的光鲜幻想,或许就是被这样日复一日消磨掉的。所以,“螺丝钉”这个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对互联网大厂工作的负面评价中。它让这代年轻人发现,这个象征着活力、进步与阶层跃升希望的靠山,怎么有时候显得那么像自己曾瞧不上的国企——山头林立的派系,形式主义的低效,以及一个巨大的、成熟系统中,只需要按部就班完成的工作。但比起以前,现在的“螺丝钉”在网上互通有无的频率太高了。于是互联网大厂打工人开始在这种氛围里,诛心起了自己:那些宏伟的数据、光辉的战绩,和我每天重复在做的事情,以及同事重复划的水,究竟有什么关系?当然,问题的本质其实不在于“互联网”,而在于“大”。毕竟大厂之大,就是大在它发展出了一套成熟清晰的权责分配体系,萝卜与坑的关系就摆在那里,只需要每个人专注自己的一摊事就能保证项目运转。所以在大厂的系统里,更容易见到按部就班,以及找漏洞钻空子假装按部就班。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限,甚至不被鼓励创造,因为这将导致着更多的试错成本。
或许这才是很多人离“大厂35岁中层”还差得远,却已经开始替自己未来捏一把汗的原因。担心的不是被裁,而是被后浪碾过之后,发现自己都在这个齿轮上磨秃噜了,却依然只是一颗螺丝钉。
风水轮流转,转到现在你会发现,年轻人对互联网大厂的迷恋、向往与反叛,不过是求职界的“顶流”又经历了一轮更替。在互联网行业崛起前,应届生眼中最吃香、但又没有那么局限在某一专业的香饽饽岗位,还是世界500强外企的管培生或咨询行业。如今年轻人对互联网大厂工作之“美好”的想象——明亮落地窗里繁忙的街景、现代化的办公环境,本质上与从前别无二致,都不过代表了一种体面实现阶层跃升的希望。至于被大厂的食堂、班车、好福利蛊到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像极了当年父辈眼中对国企稳定待遇、福利完善的青睐。只是这届年轻人面对最强诱惑时候的渴望与困惑,比从前只增不少。大公司天然的吸引力,加上实用主义完全占上风的社会环境,几乎让人对一份互联网大厂工作的考量只剩下了——只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来自不同大厂的员工只会给出截然相反的回答。这当然不能就此代表两个大厂的招聘标准,只是无论哪一种答案,都逃不出这个一切都以最现实的功利思维来衡量的框架。僧多粥少带来的盲目扎堆,也随着学历的“内卷”而变得更加夸张。七八年前的校园BBS和求职论坛上,随处可见大学生像刷题一般练习解case,努力想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自己包装得可以胜任咨询行业。
如今年轻人依旧都想搭上最前沿行业的快车,但是,没有人会大声张扬互联网大厂里技术岗与非技术岗在待遇、前景、核心竞争力上,可能有着天壤之别。于是我们目之所及的是,北大清华全球TOP名校的文科硕士毕业生扎堆进入大厂的边缘型岗位做螺丝钉。但随着互联网行业跳槽愈发变成大厂之间的“人才交换游戏”,曾经做过的“曲线救国”梦也变得没那么容易实现了。奇怪的是,尽管平时的“政治正确”是尽情diss大厂的无人性,但每当在求职社区里有人发问类似的选择题时:“985本科计算机,公务员VS互联网大厂年薪50万,选哪个?”建议当事人无条件选择大厂高年薪的回复,还是会占上风。或许这也是“大厂围城”的一个缩影:人人都迷恋它,依赖它,逃不出它的手掌心,也只是因为并没有什么别的地方可以撤退。这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们,从来都只被允许在“社会地位与薪水总有一个要体面”的规则里面混出头;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阶层跃升的焦虑,同辈竞争的凶狠,这一切最终合力变成了一个结果——不是年轻人都只知道去大厂,是你在潮水的浪头上只能注意到它。互联网就是唯一有前途的行业,写代码、产品运营就是最重要的能力。除此之外,没有谁给年轻人指过第二条路,也没有空间留给人们探讨,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每个时代都会有一只被虎视眈眈的“金饭碗”,但银饭碗、铜饭碗、木饭碗也不错,也能让人各有各的饭吃。但如今,人们只想捧着金饭碗哭,打落牙齿也要和血吞。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