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东莞一些地方的公共厕所安装了 “人脸识别供纸机”。虽说是方便了大家免费取用厕纸,但是人脸识别的方式却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担忧。据了解,该设备可在设定时间内自动删除存储路径下存储的人脸信息文件。有专家表示,这种识别信息在本机没存储并不代表在系统内没存储,一旦数据库泄露或被盗用,就有暴露用户个人信息的风险。
不需要记着繁琐的密码,也不需要拿着证件确认身份,靠一张脸,就能走天下。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全面铺开,但相关的争论却没停下来。此前,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因为被杭州动物园要求采用“刷脸”方式入园,当事人诉诸法庭。法院最终判决由杭州动物园赔偿当事人经济损失,并删除其人脸信息。
日常领域新技术的出现,应当是为提高生活品质、服务质量而服务的。而现在部分商家、平台以新技术使用为名,擅自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在现实应用场景里,很多时候人脸识别是用户唯一的选择。不愿意人脸识别就无法接受服务,这究竟是方便用户还是单方面的“霸王条款”?
人脸识别之所以覆盖面越来广泛,是因为人面部特征丰富,比起指纹信息更加全面,具备极强的个体性。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在商家、平台采集的人脸数据后的存储、利用方面,用户自身往往不知情,做不了主。更有甚者,部分商户、平台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采集、存储用户的人脸信息。
当用户把如此个人化的隐私信息交付给平台、商户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此前有媒体报道,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这些人脸信息,经过处理,就有可能“欺骗”人脸识别系统,成为不法分子从事犯罪的工具。
同时,个人密码等信息泄露后,用户可以及时修改密码减少损失。但人脸信息属于个人基础生物信息而无法改变,一旦泄露,用户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大。每张人脸,背后涉及到的可能就是一整条个人信息、资金安全的信息链。因此,个人信息的使用权,,需要由用户自己说了算。
面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普遍应用,在享受了技术带来的便利性时,有关部门应当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隐私保护、消费者选择权方面制定更多的规则,避免一项新技术成为用户隐私泄露的新威胁。保护好用户隐私,同时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权,新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