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韦青
“太极大师”马保国火了,先火于比赛,又火于短视频、玩梗。“年轻人不讲武德,我劝你耗子尾汁!” 为什么全网都在蹭这个话题?
“鼻青脸肿”的形象,加上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配上电子乐,经过各种二次创作和鬼畜剪辑,很快成为撼动互联网的又一热“梗”。近日,马保国被主流媒体点名批评。一时间,各网络平台纷纷下架、“限流”与他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一个梗为什么可以火了这么多天,关于他的鬼畜视频有点“上头”,一开始接触会让感觉很魔幻,很幽默。曾有人总结,魔幻现实主义的“审丑文化”有那么几个特点:真实且充满反差。这个梗火得出人意料,网友从猎奇到宣泄,渐渐成为“娱乐至死”的消费者。
纵观近年“武林”状况,这类玩梗是具有代表性的,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大师”以特定的话术和服装展示着“绝活”,其表演带有自我包装的炒作技巧。他们放的“大招”并非沿袭传统武术的技巧,目的也并非为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其行为本身,也违背了基本的传统体育观。自定义武德的“大师”,用其哗众取宠的行为,消解传统文化的厚重,也解构着“大师”的称号。
这不是网民第一次为审丑狂欢,一直以来,网友都有着自己的审丑情趣,“辣眼睛”的丑文化热潮持续发酵。这种审丑文化逐步形成对严肃性的消解,,为何偏偏这次触碰大众敏感神经?
其实,网友的很多再创作,其初衷也是对他的嘲讽。然而,网友的态度随着事件发酵不断变化。网络过多的围观,反而为这类流量敛财聚拢人气、助长气焰。在二次传播与创作之后,舆论不仅失去站住脚的立场,反而连基本的批判态度也失去了,网友也从戏谑丑到被丑消费。公共空间中,这样的风气应该及时刹住,不能任由这种网络解构变成一种审丑奇观,更不能在集体无意识的狂欢里迷失基本的价值观。
玩梗的群体狂欢中,感性参与热潮背后不乏有其它因素在推动。比如有再创作者进行合理化的“洗白”,留言中“他比你们想象的要厉害”等字眼在试图扭转网友的态度。无法判断这是“黑着黑着黑出感情”,还是有意的人为策划。
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在传播的后半场,内容出现了适当的宽解,让丑加上了一层滤镜,也为后续的流量变现找到了辩解:流量至上,搞笑即是正义。这样的逻辑下,一些流量生意上场,比如有些平台请他登台亮相、参演电影,甚至在电商平台全网抢热度的兜售尤为显现。
风波中,部分平台的处理方式同样值得拷问,有了靠收割流量来扩大规模之嫌。只要有流量就不顾了美丑,只要有观众就淡化了是非?这样的价值观显然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在智能推荐算法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需要尽到监管责任,而非一味流量至上,不顾价值引导。
如果说,审丑也是一种内容审美,那么它产出的是什么?这事的逻辑很简单。事实上,在这个风波发酵过程中,这个梗已经变成了一个流量符号,经过符号不断地演绎再创作,流量走到了前面,无论有意或者无意,突如其来的走红快速地将人们从玩梗引入到消费文化中。对于审丑,网友玩味的同时,不能失去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否则,将会离粗鄙越来越近,也将无意识地成全着敛财流量变现。
这一次,以“武林”为噱头的敛财流量从社交媒体中退场了,众声喧哗可以暂归平静。网红变网黑的闹剧降温之后,有人意犹未尽,有人射利沽名。无论公共情绪走向何处,有一点不可否认:和借武术敛财的流量经济一样,带着功利目标的“审丑文化”终将走向价值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