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汪伦宇
正在美俄你来我往,,就乌克兰危机隔空博弈之际,法德两国主导的欧洲方面传递出了不一样的信息。1月27日,德、法、乌、俄四国在巴黎的“诺曼底模式”会议上达成初步妥协,同意“无条件维持停火承诺”。会后德法两国决定派出外长在2月7日和8日访问乌克兰首都基辅。
但进入2月,英美继续抬高调门,美国还向东欧增派了至少8500名士兵,军事冲突的风险依然维持在高位。
德法两国的斡旋努力随着法国总统马克龙2月7日的克里姆林宫之行到达了高潮。前任总理默克尔卸任后,比起风格中规中矩的现任总理朔尔茨,马克龙在欧俄关系中扮演起了更活跃的角色。马克龙见完俄罗斯总统普京之后,马不停蹄赶到基辅,会见了乌克兰领导人,随后又在8日飞抵柏林,与朔尔茨和波兰总统杜达共商乌克兰局势。
法国积极出头
早在1月26日,法国便在该国首都巴黎展开“主场外交”,与德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就乌克兰问题举行“诺曼底模式”会谈。由于“诺曼底模式”没有英美参与,故可以看作是欧盟主动为缓解乌克兰危机所做的一种努力。
经过8小时的紧张谈判,与会四国均同意“无条件维持停火承诺”,并加快推进《明斯克协议》的实施。多家法国媒体给予此轮“诺曼底模式”会谈高度关注,《费加罗报》、《世界报》和《回声报》等主流大报均在显眼位置进行报道,并突出欧盟和法国的角色。
早在2月7日与普京会谈之前,马克龙的基本立场就是呼吁欧盟立即启动与俄罗斯的直接对话,不需要任何人来充当欧俄的“中间人”。事实上,更早之前——1月19日,马克龙在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会场讲话时就表示,欧洲需要倡导与俄罗斯的对话,这对欧洲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尽管进入2022年后乌克兰东部一度战争阴霾密布,但法国仍愿意与俄罗斯直接打交道。1月28日,一位与马克龙关系密切的爱丽舍宫顾问向美媒坦率说出了总统团队的看法:与俄对话并不是法国的一时起意,更不是赌博行为,而是出于客观需要。就在当天早些时候,马克龙还与普京通了一个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随后他又打给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力图扮演某种俄乌关系调停人的角色。
然而,法国的姿态还没有等来俄罗斯方面的实质性回应,马克龙的言论首先引起了美国的注意。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美媒报道,1月19日的斯特拉斯堡讲话后,美国方面立即试图淡化马克龙的声明,夹在中间的欧盟高官也出来“灭火”。欧盟负责外交事务的高级专员博雷利解读称,马克龙“并未表示欧洲人会直接向俄罗斯提出自己的建议”。
马克龙对解决乌克兰危机可谓相当重视,他甚至表示将暂缓宣布参选总统,先集中精力来应对乌克兰问题。爱丽舍宫也将马克龙和普京通话包装为欧洲为解决或至少缓解乌克兰危机而进行的巨大努力。一名爱丽舍宫的资深官员甚至还向法媒透露,马克龙试图向普京兜售一份实现“冲突降级”的“路线图式”计划。
在2月7日的马普会上,法国的想法逐渐浮出水面。据法国媒体报道,当天的会谈长达五个小时,其中不乏一些抓人眼球的细节:马克龙和普京因防疫措施分歧不得不隔着四米长的桌子会谈;在记者招待会上,普京直接“回怼”提问尖锐的法媒记者。不过,总体而言,马克龙清楚表达了欧洲国家希望缓解局势的意愿,称自己看到了缓和对俄关系的途径。
会谈之后,法国24新闻网、《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主流法媒均重点突出了马克龙为缓和局势所做的努力,将会谈描述为欧洲领导人团结一致的结果,其目的也是“避免欧洲大陆出现战争”,说法相当正面。
法国经济部部长勒梅尔2月9日也高度称赞此会,表示马克龙的莫斯科之行证明“欧洲人在乌克兰危机中依然拥有独立立场,利益也与美国人不同”。他还强调,必须要以最明确的方式告诉美国人,“我们首选的方式不是对抗和威胁,而是对话和降级。”
可以说,推动与俄对话,避免乌克兰局势继续升级,已经成为法国舆论场上的一种基本共识。
德国举棋不定
尽管欧美媒体一再渲染战争风险,但德国从一开始就没有以最强硬姿态示人。不过,与法国相比,德国显然承受着美国方面的更大压力。
从去年本轮乌东局势升级开始,美英政府就呼吁进一步武装乌克兰。不仅英美两国“身体力行”,两国媒体如《纽约时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还大加渲染乌克兰目前军备水平的“悲惨状况”,并要求欧洲大陆国家加强对乌军援力度,法德等西欧大国自然是英美施压的首要目标。
1月26日,德国防长兰布雷希特表示,德方将为乌克兰提供5000顶军用头盔。然而,在欧美媒体大肆渲染战争威胁迫在眉睫的背景下,5000顶德式军盔很难说不是“杯水车薪”,其已经沦为欧美社交媒体上网友的笑料。
据英国《卫报》1月26日报道,对于德国的物资支援,基辅市长克里琴科回应称,“这让我们很无语,德国国防部显然没有意识到,乌克兰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俄罗斯军队,他们随时可以‘入侵’乌克兰。德国接下去打算为乌克兰提供枕头吗?”
德国总理朔尔茨此前曾表示,由于德国近些年来不支持出口致命性武器,因此德方拒绝为乌克兰提供武器援助。对此,本周早些时候,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梅尔尼克敦促德方为乌克兰提供援助。
实际上,对于运送武器的问题,德国的态度一直十分微妙。1月下旬,美国国会突然放开口子,授权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国家将手中的美制装备转让给乌克兰,并“建议”同属北约盟国的德国如法炮制,但德国政府犹豫再三,婉拒了美国的提议。
实际上,自从默克尔卸任以来,德国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和乌克兰等涉俄关键问题上显得摇摆不定,如今这种态度已经开始产生不可忽视的代价。《明镜》周刊1月28日援引一份政府备忘录报道称,由于德国政府在应对乌克兰局势时“沉默寡言”,美国已开始将德国视为“不可靠伙伴”。
在这份于1月24日由德国驻美使馆发送给德国外交部的秘密备忘录中,德驻美大使艾米丽·哈贝尔开篇就写道,“柏林,我们遇到麻烦了”。哈贝尔称,美国政界上下已经弥漫着对德的不信任情绪。不光是美国媒体,美国国会也倾向于认为德国如今对美国制裁俄罗斯的“大计”起到了阻碍作用,而德方一再推三阻四不愿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则为美国的“懊恼”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理由。
然而,尽管德国政府层面明显正抵抗着美方的压力,一些德国媒体却似乎与美国立场站在了一起,这与前述的法国媒体情况十分不同。以“德国之声”为代表的德媒在最近欧俄的密集互动后却发出了一些“唱衰”的声音。“德国之声”批评称,在与马克龙的对比下,朔尔茨既没有“表现出欧洲领导人的风范”,也没有获得美国人的信任。报道还批评称,朔尔茨没能向美国显示德国的承诺,未能向美国保证“我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德国内部意见不一也影响到了外界对2月8日柏林会议的印象。据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总统拜登在德、法、乌、波领导人柏林会面后立即在闭门会议上嘲讽称,朔尔茨不是默克尔,而马克龙希望成为戴高乐,对两人外交能力高低的评价比较已经十分明显。不过,拜登的上述言论遭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的否认。
在另一边,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当事国”也对德国的主场斡旋并不满意。据路透社2月11日报道,当日俄乌双方都评价称8日的会议没有取得突破。
在于柏林举行的会谈结束后,俄罗斯特使德米特里·科扎克在10日举行的深夜吹风会上说,各方未能调和俄罗斯和乌克兰对2015年一项旨在结束亲俄势力与乌克兰政府军之间战斗的协议的不同解读。
乌方特使则表示,没有取得突破,但双方同意继续对话。
普京眼中欧盟不再重要?
法德等西欧国家尽管国内阻力重重,但政府高层还是通过不同方式对俄传递出了“我们与美国不一样”的信号。然而,问题在于普京似乎还没有买账的意思。
就在1月底与马克龙的电话会谈中,普京的回应远谈不上达到法方最初的期待。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报道,克里姆林宫在事后发布了一份新闻稿,突出的重点与法方并不相同。克宫称,普京在电话谈话中一直强调西方盟国集体拒绝倾听俄罗斯的核心诉求。不仅如此,俄方还将“仔细研究”此前西方国家对俄诉求作出的书面回复,然后“据此确定将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说,在普京略带含糊的话中,军事选项并没有被排除。
尽管俄方官员确认谈话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普京还是说了一些马克龙爱听的话。他赞扬马克龙是“唯一可以进行如此深度对话的西方国家领导人”。
即便在2月7日两人的线下会谈结束后,俄方释放的信号也谈不上十分积极。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称,普京和马克龙就一系列东欧局势降级措施达成一致,俄罗斯将会在俄白联合演习结束和从白俄罗斯撤军。但此说法马上遭到克里姆林宫方面反驳。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称,莫斯科和巴黎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法国是欧盟成员,是欧盟轮值主席国,(但乌克兰不是欧盟成员)。虽然法国也是北约成员国,但法国在北约没有领导权。北约的领导权属于另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和法国有什么协议可谈呢?”
1月25日,政治学者、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巴黎分支机构负责人亚历山德拉·德霍普·斯海弗在法国《世界报》上撰文,直指本轮乌克兰危机再度暴露出欧盟在地缘政治中的脆弱性。
斯海弗分析称,乌克兰危机让欧盟的脆弱性再次体现,特别是欧方对美国领导权和俄罗斯天然气的双重依赖。假使欧洲想要控制自己的边界和政治未来,制定出摆脱这种双重依赖的战略至关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德国,不过当前其联合政府含糊其辞,让面对俄罗斯本就脆弱的欧盟受到了进一步的损害。
《纽约时报》则分析称,与美国相比,无论欧盟接下来想做出何种动作,其不得不考量的风险因素也比拜登政府多得多,天然气问题就是一个老大难,而俄方“断气”无法影响美国。
这种说法得到了欧洲媒体的呼应。捷克媒体“你好,新闻”(Halo Noviny)近日评论称,乌克兰局势僵持下去美俄都可以接受,若俄停止通过乌克兰向欧盟输送天然气,而“北溪-2”又迟迟无法运转,那么扮演“救世主”的美国刚好可以向欧洲国家出口昂贵又不环保的能源和燃料。
如今在欧盟内部分歧日益公开化的能源转型问题早已与乌克兰危机息息相关。法国《世界报》分析称,法德的能源消费分别依赖核电和天然气,两国与荷兰、丹麦等新能源发展迅猛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对俄立场。后者主张对俄强硬,减小欧盟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因此也倾向于大力支持乌克兰。但法、德则十分谨慎。无论是外交支持还是武器装备援助,都远没有丹麦、荷兰等国那般积极。
欧盟国家所处的尴尬境地已被克里姆林宫看在眼里。“诺曼底模式”会谈之后,《纽约时报》评论称,对于欧盟来说,更要紧的问题还不是乌克兰危机暴露出的内部分歧和摇摆,而是在俄罗斯眼中,欧盟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需要分出精力单独打交道的对手。
在过去多年里,无论俄乌之间的火药味多么浓烈,普京政府极少将乌克兰问题和整体上的俄欧关系联系起来,也尽量不摆出过度刺激欧盟的动作,而是将矛头更多地对准美国。
“但如今,事情发生了变化。”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研究主任沙皮洛在一场智库会议上告诉美媒,“俄罗斯人意识到,欧盟无法对乌克兰形成有效的压力,让其改变行为方式。与其继续和欧洲人消磨时间,不如直接和他们背后的老大美国打交道。”
本期编辑 周玉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