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上园村灾后重建不等不靠 7旬阿婆加入清扫队
“留守村”的家园保卫战
面对超强台风袭击和灾后重建,海口市三江农场上园村村民互救互助,不等不靠
-本报记者周元
7月28日下午,海口市三江农场农业十队上园村,92岁的吴琼梅阿婆坐在家门口,眯着眼睛打起了盹。但一谈起10天前的那场风灾,她立即激动起来,“水都淹到脖子了,不是村里人来救,我早就没命了。”吴琼梅比划着说。门墙上,近两米高的水线依旧清晰可见。
上园村是典型的“留守村”。全村960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打工了。平时留在村里的只有28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这次打台风,村子里60岁以下的男劳动力只有30来人,台风后又走了一批,现在只有10多人了。”说这话的村民符祥林今年53岁,是上园村村民小组组长。
然而,这样一个以老弱妇孺为主的“留守村”,面对数十年一遇的大灾和繁重的灾后重建,没有丝毫退却,只因为这是他们的家,这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一种信念,朴素到了极致,便有了惊人的能量。
台风来袭,互救互助
男人全部站出来,先救老人!
上园村毗邻大海,7月18日下午4时,超强台风“威马逊”挟裹着狂风暴雨撕扯着这个海边小村,如潮的海水迅速倒灌进村。大家扶老携幼,如同惊鸟一般,纷纷向村里高处的楼房跑去。
惦记着行动不便的老人,此时,村民中仅剩的男人们,全部冲在了救人的一线。
符祥林从掀掉屋顶的瓦房中救出了何春兰老人,随后,他又向何和英家跑去。何和英刚到泰国探亲,家里只剩下老父老母。另一边,欧茂留也急忙跑向吴琼梅阿婆家,将阿婆奋力托到阁楼上。
望着涌入家中齐腰深的海水,年近六旬的欧贻昌开始绝望。因为中风,他双腿行动不便,子女在外工作,家中只剩下他和80多岁的老母亲。他不知道,在自家院子外,欧茂光、欧茂明、欧贻海、欧邦六这4名乡亲正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由于院子铁门被风顶住打不开,第一次营救失败。等风势和水位稍退一点,他们再次来到欧家,用木头砸开铁门门锁,从里屋背出了被困在窗台上的欧贻昌。
在这次台风中,上园村被水淹的地方,浅的也有1米多,深的则达2.6米。靠着自救和邻里间的互救,留守村里的男女老少,一个都没少!
“谁人没有父母。年轻人不在家,他们的父母就如同我们自己的父母,肯定不能眼睁睁地见死不救。”符祥林说。
垃圾清理,不等不靠
七旬阿婆加入清扫队
7月19日,风停雨住,村里的海水也消退了,留下遍地的垃圾、泥沙、树枝,这个素来干净整洁的村子如同垃圾场。
上园村人立即自发打扫房前屋后和村道。每家每户,除了年幼的孩子和行动不便的老人,能拿扫把的全都上阵了。同时,三江农场也派来挖掘机和农用车,帮助清理转运垃圾。
7月27日、28日,省军区某部进村帮忙清理垃圾。看到有子弟兵来,上园村人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干活的积极性更高了。
一大早,79岁的冯彩花阿婆就拿起铁耙走出了家。另一边,76岁的杨凤英、70岁的何翠梅、67岁的欧淑菊,也拿起扫帚,迈着并不利索的腿脚向村口走去。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村子恢复元气的速度惊人。7月27日、28日,记者两次进村,仅仅隔了一天,主要村道就已经全部清理干净了。
救灾物资,不争不怨
“发东西,他们没把我们当外乡人”
米、油、水、防雨布……一件件救灾物品送来了,怎么分配?在上园村,我们感受到的,处处是不争不怨、公共分配、相互谦让的声音。
像符祥林、何启豹这样的村小组负责人,自家受灾也不轻,却有着为民的热心肠。
每次救灾物资进村后,符祥林、何启豹都会按村里实际在家的人数登记,按户发放。困难户和家里人口比较多的,可多领一些物资。“大家在一个村,谁家困不困难,分得公不公平,心里都有数,可以互相监督。”符祥林说。
“家里不是很缺的东西,都尽量让给更需要的人。”蔡淑娟说,包括她家在内,村里所有屋顶瓦片掀掉不多的家庭,没有一个人去要防雨布,都主动让给了屋顶损坏更重的乡亲。
对在村里搞养殖的三户外地人,上园村同样给予了友善的帮助。“受灾后,村里一有救灾物资就会发给我们,从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看。”从广东汕头来的养殖户陈伟明告诉记者。
临走的时候,太阳西沉,上园村的婆婆、媳妇们仍在忙着扫垃圾。被清理干净的草地上,露出了更多的新绿。(本报海口7月29日讯)
- 商品多氛围足人气旺 海口特色农产品走俏冬交会(2019-12-16)
- 海口美兰区灵山镇美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聚焦民生工程解(2019-12-16)
- 海口台湾两地共建回流文物交流平台(2019-12-16)
- 全球知商(海口)科创项目对接会在海口举办 8个国际项(2019-12-16)
- 海口市2019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顺利结项(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