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被祸害得稀巴烂,开矿企业竟获评"绿色矿山"
移动版 时间:2022-04-07 23:17
四月的乌拉特草原仍未返青,几十米深的黑色矿坑一个个散落草原,如在黄色布匹上开出几十个黑洞,十分扎眼。
“新华视点”记者日前跟随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矿山开采长期无序发展,近3万亩草原遭违法开矿和侵占,使原本生态就脆弱的荒漠半荒漠草原遭受严重破坏。
草原被祸害得稀巴烂,开矿企业竟获评“绿色矿山”
在生金矿业公司公忽洞铁矿,原本平坦的草原被开挖了97米深、353亩大的矿坑,矿灰滚滚随风飘散。
生金矿业公司公忽洞铁矿深达97米的越界采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恩浩 2022年3月27日摄
督察组调查发现,公忽洞铁矿采矿证面积仅有81.9亩,近年偷偷铲毁草原、越界开采铁矿竟达271亩。早在2016年,旗国土资源局就发现并对其处罚,但到2018年,该公司非但没收敛,越界开采面积反而更加扩大。
生金矿业公司负责人袁喜刚说:“公司对越界开采的矿坑进行了生态治理。”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越界开采区未进行整改,未开展生态修复,巨大的矿坑多年被晾在那里。
2021年8月31日卫星拍摄的生金矿业公司公忽洞铁矿越界开采情况(卫星图片)。新华社发(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供图)
乌拉特草原是内蒙古集中分布的天然草场之一,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降水稀少,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生态极其脆弱。
记者调查发现,国企、大型私企以及小型企业通过采坑、排土场、尾矿库等大量破坏和侵占草原,少则几十亩,多则数千亩。当地林草部门统计,共有45家矿山企业、62个项目破坏草原,面积达2.8万亩。
破坏和侵占草原的行为有过去的,也有近两年仍在进行的,其中一些矿山竟被评为绿色矿山,甚至在参评过程中还在暗地里破坏草原。农垦晶牛矿业公司石英岩项目在未办理征用草原批复的情况下,侵占和破坏草原500亩,其中排土场是2021年侵占的。在石英岩项目区,草原失色,,黑一片、白一片,如得了“牛皮癣”一般。
农垦晶牛矿业公司石英岩项目侵占破坏草原情况。新华社记者 恩浩 2022年3月28日摄
由于常年遭蚕食,乌拉特草原生态出现退化。包钢集团固阳矿山公司的一处矿山没有取得征用草原批复,直接将废矿石推下山,侵占178亩草原,偌大的矿坡上目前仅挺立着几棵小树。在巴音温都尔嘎查,一处已生态修复的矿区,几乎看不到植被,多年来矿渣飞扬,沙化成大片的灰色沙窝,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
乌拉特前旗巴音温都尔嘎查一片已完成生态修复的草原,草原中央矿渣上扬,沙化成大片的灰色沙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恩浩 2022年3月27日摄
不合法申报“合法”,遭处罚企图“生米煮成熟饭”
去年12月,乌拉特前旗对破坏草原的矿企进行治理。记者了解到,被破坏的2.8万亩草原中,仅对6844亩草原限期进行植被恢复,其余2万多亩草原将补办征用草原批复。
记者调查发现,乌拉特前旗上报自治区申请为矿企办理征用草原批复的草原总面积,比矿企破坏的2.8万亩草原面积还要多很多。
旗林草局一位负责人说,报自治区的数据主要由各企业报来的数据汇总得来,旗林草部门把关不严,接下来将认真核对。
与此同时,多名矿企负责人称此次遭处罚“不是坏事”,一方面“能把过去办不下来的征用草原手续通通补上”,另一方面“未来还能再合法使用一大片草原,为发展留足空间”。这种在违法破坏基础上想搞“生米煮成熟饭”的思路,令督察组深感担忧。
据悉,矿产开采与加工占乌拉特前旗财政收入四分之一以上。全旗有85座矿山,其中铁矿50座,多数品位较低,甚至是超贫铁矿,矿产开发呈“小散乱”局面。这种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产业层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管理松散粗放的状况若不打破,将会给乌拉特草原生态造成进一步损害。
采访中,矿企负责人环保意识之淡漠令人吃惊。乌拉特草原生态敏感区域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弥补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态欠账是笔巨大开支。一位矿企负责人声称,矿区生态修复应“靠天吃饭”,免去植树种草,靠下雨把矿坑“下”成一个湖泊。
在乌拉特前旗巴音温都尔嘎查,一处已生态修复的矿区几乎看不到植被。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的沙粒在记者手中随风飘扬。新华社记者 王靖 摄
乌拉特前旗委书记苏亚拉图坦言,早在2016年旗里就意识到矿区生态问题,2018年拿出8000万元搞治理,结果发现投入远不够,治理“开了头”,但处于“低水平”。
跳出资源依赖发展思维,保护草原坚决“一米不让”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草原保护与建设进入历史最严、最佳时期,“十三五”期间全区年均人工种草2900万亩。此次督察发现的问题,表明局部草原保护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督察发现的问题,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表示诚恳接受,3月28日在全市范围内部署矿产资源领域专项整治,对已破坏的2.8万亩草原正在审核研判,符合要求的依法办理征用草原批复;超过2.8万亩的草原不予办理征用草原批复。
采访中,林草、环保等部门干部认为,内蒙古要从生态保护出发,分地域、分品位有侧重地开发铁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等环保人士建议,在生态脆弱地区,特别要树立生态优先原则,要对一些低附加值、对生态有负面影响的项目进行高标准准入,严禁严重破坏生态的项目上马;建立负面清单,并积极推行生态修复准备金制度,“有边开发边治理实力就进入,没实力干脆别干”;务必严把绿色矿山评选工作,探索第三方及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评选,同时要完善绿色矿山退出机制。
乌拉特前旗农科局副局长赵文华说,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草原监管,局里仅有36人,却要监管全旗440多万亩草原,执法时连一架无人机都没有。他建议,配强草原监管专业人员和设备,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苏亚拉图说,“经济发展再不能走老路子,必须要算长久账、算生态账”,以矿业开采为发展支柱的地方,转型的重点在于加快对现有“小散弱”矿企整合,通过鼓励和引导,退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由粗放转向集约化经营。
(来源:新华社)
【编辑:姚昊】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50790-1.html
“新华视点”记者日前跟随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矿山开采长期无序发展,近3万亩草原遭违法开矿和侵占,使原本生态就脆弱的荒漠半荒漠草原遭受严重破坏。
草原被祸害得稀巴烂,开矿企业竟获评“绿色矿山”
在生金矿业公司公忽洞铁矿,原本平坦的草原被开挖了97米深、353亩大的矿坑,矿灰滚滚随风飘散。
生金矿业公司公忽洞铁矿深达97米的越界采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恩浩 2022年3月27日摄
督察组调查发现,公忽洞铁矿采矿证面积仅有81.9亩,近年偷偷铲毁草原、越界开采铁矿竟达271亩。早在2016年,旗国土资源局就发现并对其处罚,但到2018年,该公司非但没收敛,越界开采面积反而更加扩大。
生金矿业公司负责人袁喜刚说:“公司对越界开采的矿坑进行了生态治理。”但记者在现场看到,越界开采区未进行整改,未开展生态修复,巨大的矿坑多年被晾在那里。
2021年8月31日卫星拍摄的生金矿业公司公忽洞铁矿越界开采情况(卫星图片)。新华社发(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供图)
乌拉特草原是内蒙古集中分布的天然草场之一,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降水稀少,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生态极其脆弱。
记者调查发现,国企、大型私企以及小型企业通过采坑、排土场、尾矿库等大量破坏和侵占草原,少则几十亩,多则数千亩。当地林草部门统计,共有45家矿山企业、62个项目破坏草原,面积达2.8万亩。
破坏和侵占草原的行为有过去的,也有近两年仍在进行的,其中一些矿山竟被评为绿色矿山,甚至在参评过程中还在暗地里破坏草原。农垦晶牛矿业公司石英岩项目在未办理征用草原批复的情况下,侵占和破坏草原500亩,其中排土场是2021年侵占的。在石英岩项目区,草原失色,,黑一片、白一片,如得了“牛皮癣”一般。
农垦晶牛矿业公司石英岩项目侵占破坏草原情况。新华社记者 恩浩 2022年3月28日摄
由于常年遭蚕食,乌拉特草原生态出现退化。包钢集团固阳矿山公司的一处矿山没有取得征用草原批复,直接将废矿石推下山,侵占178亩草原,偌大的矿坡上目前仅挺立着几棵小树。在巴音温都尔嘎查,一处已生态修复的矿区,几乎看不到植被,多年来矿渣飞扬,沙化成大片的灰色沙窝,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
乌拉特前旗巴音温都尔嘎查一片已完成生态修复的草原,草原中央矿渣上扬,沙化成大片的灰色沙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恩浩 2022年3月27日摄
不合法申报“合法”,遭处罚企图“生米煮成熟饭”
去年12月,乌拉特前旗对破坏草原的矿企进行治理。记者了解到,被破坏的2.8万亩草原中,仅对6844亩草原限期进行植被恢复,其余2万多亩草原将补办征用草原批复。
记者调查发现,乌拉特前旗上报自治区申请为矿企办理征用草原批复的草原总面积,比矿企破坏的2.8万亩草原面积还要多很多。
旗林草局一位负责人说,报自治区的数据主要由各企业报来的数据汇总得来,旗林草部门把关不严,接下来将认真核对。
与此同时,多名矿企负责人称此次遭处罚“不是坏事”,一方面“能把过去办不下来的征用草原手续通通补上”,另一方面“未来还能再合法使用一大片草原,为发展留足空间”。这种在违法破坏基础上想搞“生米煮成熟饭”的思路,令督察组深感担忧。
据悉,矿产开采与加工占乌拉特前旗财政收入四分之一以上。全旗有85座矿山,其中铁矿50座,多数品位较低,甚至是超贫铁矿,矿产开发呈“小散乱”局面。这种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产业层次偏低、技术含量不高、管理松散粗放的状况若不打破,将会给乌拉特草原生态造成进一步损害。
采访中,矿企负责人环保意识之淡漠令人吃惊。乌拉特草原生态敏感区域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弥补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态欠账是笔巨大开支。一位矿企负责人声称,矿区生态修复应“靠天吃饭”,免去植树种草,靠下雨把矿坑“下”成一个湖泊。
在乌拉特前旗巴音温都尔嘎查,一处已生态修复的矿区几乎看不到植被。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的沙粒在记者手中随风飘扬。新华社记者 王靖 摄
乌拉特前旗委书记苏亚拉图坦言,早在2016年旗里就意识到矿区生态问题,2018年拿出8000万元搞治理,结果发现投入远不够,治理“开了头”,但处于“低水平”。
跳出资源依赖发展思维,保护草原坚决“一米不让”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草原保护与建设进入历史最严、最佳时期,“十三五”期间全区年均人工种草2900万亩。此次督察发现的问题,表明局部草原保护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督察发现的问题,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表示诚恳接受,3月28日在全市范围内部署矿产资源领域专项整治,对已破坏的2.8万亩草原正在审核研判,符合要求的依法办理征用草原批复;超过2.8万亩的草原不予办理征用草原批复。
采访中,林草、环保等部门干部认为,内蒙古要从生态保护出发,分地域、分品位有侧重地开发铁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等环保人士建议,在生态脆弱地区,特别要树立生态优先原则,要对一些低附加值、对生态有负面影响的项目进行高标准准入,严禁严重破坏生态的项目上马;建立负面清单,并积极推行生态修复准备金制度,“有边开发边治理实力就进入,没实力干脆别干”;务必严把绿色矿山评选工作,探索第三方及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评选,同时要完善绿色矿山退出机制。
乌拉特前旗农科局副局长赵文华说,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草原监管,局里仅有36人,却要监管全旗440多万亩草原,执法时连一架无人机都没有。他建议,配强草原监管专业人员和设备,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苏亚拉图说,“经济发展再不能走老路子,必须要算长久账、算生态账”,以矿业开采为发展支柱的地方,转型的重点在于加快对现有“小散弱”矿企整合,通过鼓励和引导,退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由粗放转向集约化经营。
(来源:新华社)
【编辑:姚昊】
更多新闻 >>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