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通报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怎么防?
移动版 时间:2022-04-14 03:31
4月12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发布紧急提醒,该区一居民未佩戴口罩到户外某处挖野菜,被同时间在该处停留的1名未佩戴口罩的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研判,系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
此前,宁波市疾控中心4月10日晚发布消息,通报当地某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根据3月1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有3种: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与其他传播途径相比,气溶胶传播似乎更加“飘忽不定”,这和气溶胶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气溶胶(aerosol)是指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直径在0.001~100微米之间的微小颗粒物组成的系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纯琪解释,就像抽烟产生的烟雾一样,悬浮在空中,久久不散,有时候即使看不到了,也能闻到烟的气味就是这个原因。
直径约为0.1微米的新冠病毒,可以附着在尘埃、飞沫上,或者是失去水分的飞沫核上,以气溶胶的形式进行“空气传播”,这就是气溶胶传播。
“质量大的飞沫、尘埃很快就会落到地面,而质量小的飞沫核在空气中几乎不下沉。而且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 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活性。因此气溶胶可以漂浮至更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陈纯琪表示,这也是气溶胶传播比较隐匿的原因之一。
很多行为都可以产生气溶胶,比如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大小便(水冲洗)等。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时可产生气溶胶。由于产生气溶胶的途径很多,也使得病毒通过气溶胶的传播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隐匿性。
不过陈纯琪表示,虽然气溶胶传播让人们防范难度增大,但也并非防不胜防。
“正常的呼吸虽然可以产生气溶胶,但比咳嗽和喷嚏产生的量小得多。一般来说,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病毒CT值是比较高的,所产生的气溶胶里的病毒载量也会比较低,因此传播力也较差。”陈纯琪介绍,通常来讲,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像在密闭空间或空气流通条件不好的地方,气溶胶传播病毒的风险较高。
陈纯琪分析,宁波病例就发生在停车场内,这里就是相对比较密闭的空间,通风环境不好。像气溶胶比较怕空气流通,风一吹,气溶胶就能很快散开。因此在室内勤通风,是有效预防气溶胶传播的方式之一。
当然这也不能说,在户外就一定能“高枕无忧”,山东病例就发生在户外。对此陈纯琪表示,如果户外没有风,那么气溶胶中的病毒载量也能达到一定的浓度。同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对于病毒更易感,或者像奥密克戎变异株,由于其表面刺突蛋白附着人体细胞能力更强,微量病毒可能就会造成新冠病毒的感染。
“通过这两个病例,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在公共场所无论室内还是户外,一定要规范地戴好口罩,特别是在电梯、出租车、办公室等密闭狭小的空间内。”陈纯琪提醒,“口罩可以对颗粒直径较大的气溶胶进行物理隔绝,如果是具备熔喷层的口罩则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小分子气溶胶。”
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不过陈纯琪建议,日常尽量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一般来说将2米作为预防的安全距离。勤洗手、勤消毒。
此外,对于预防下水道途径的气溶胶传播,尽量在使用马桶的时候,闭盖冲水。
(来源:新华社)
【编辑:姚昊】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51120-1.html
此前,宁波市疾控中心4月10日晚发布消息,通报当地某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根据3月14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有3种: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与其他传播途径相比,气溶胶传播似乎更加“飘忽不定”,这和气溶胶的特性有很大关系。
“气溶胶(aerosol)是指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直径在0.001~100微米之间的微小颗粒物组成的系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纯琪解释,就像抽烟产生的烟雾一样,悬浮在空中,久久不散,有时候即使看不到了,也能闻到烟的气味就是这个原因。
直径约为0.1微米的新冠病毒,可以附着在尘埃、飞沫上,或者是失去水分的飞沫核上,以气溶胶的形式进行“空气传播”,这就是气溶胶传播。
“质量大的飞沫、尘埃很快就会落到地面,而质量小的飞沫核在空气中几乎不下沉。而且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 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活性。因此气溶胶可以漂浮至更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陈纯琪表示,这也是气溶胶传播比较隐匿的原因之一。
很多行为都可以产生气溶胶,比如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大小便(水冲洗)等。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时可产生气溶胶。由于产生气溶胶的途径很多,也使得病毒通过气溶胶的传播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隐匿性。
不过陈纯琪表示,虽然气溶胶传播让人们防范难度增大,但也并非防不胜防。
“正常的呼吸虽然可以产生气溶胶,但比咳嗽和喷嚏产生的量小得多。一般来说,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病毒CT值是比较高的,所产生的气溶胶里的病毒载量也会比较低,因此传播力也较差。”陈纯琪介绍,通常来讲,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像在密闭空间或空气流通条件不好的地方,气溶胶传播病毒的风险较高。
陈纯琪分析,宁波病例就发生在停车场内,这里就是相对比较密闭的空间,通风环境不好。像气溶胶比较怕空气流通,风一吹,气溶胶就能很快散开。因此在室内勤通风,是有效预防气溶胶传播的方式之一。
当然这也不能说,在户外就一定能“高枕无忧”,山东病例就发生在户外。对此陈纯琪表示,如果户外没有风,那么气溶胶中的病毒载量也能达到一定的浓度。同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对于病毒更易感,或者像奥密克戎变异株,由于其表面刺突蛋白附着人体细胞能力更强,微量病毒可能就会造成新冠病毒的感染。
“通过这两个病例,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在公共场所无论室内还是户外,一定要规范地戴好口罩,特别是在电梯、出租车、办公室等密闭狭小的空间内。”陈纯琪提醒,“口罩可以对颗粒直径较大的气溶胶进行物理隔绝,如果是具备熔喷层的口罩则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小分子气溶胶。”
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不过陈纯琪建议,日常尽量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和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一般来说将2米作为预防的安全距离。勤洗手、勤消毒。
此外,对于预防下水道途径的气溶胶传播,尽量在使用马桶的时候,闭盖冲水。
(来源:新华社)
【编辑:姚昊】
更多新闻 >>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