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读懂一所大学的红色传承
移动版 时间:2022-04-27 00:51
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坐落于此。
西门口的红色校徽,诠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包容并蓄;明德楼的红墙红瓦,讲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深厚底蕴;人大人的红色情怀,是“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锐意进取。25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了前来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领略弦歌浩荡的红色底蕴,感悟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夯实办校之根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更能读懂办学兴校的情怀担当。
走进校史展,回望抗战爆发的危难时刻。巍巍清凉山,滔滔延河水,见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
1937年,为把大批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培养成才,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一万多名革命干部先后在此接受教育,毛泽东同志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这所学校的办校实践,成为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红色基因闪耀新的时代光芒。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初秋,目睹了旧中国的风雨飘摇,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爱国三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几个月后,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走进了校史展览馆。
保家卫国、救亡图存,“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红色基因筑牢立学之本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既是情怀,也是自信。
25日,在思政课智慧教室,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座谈中,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今年初,三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被写入基本原则。
自信与底气,来自党的红色资源。
在藏书410余万册的图书馆,总书记指出,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
去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参观了北大红楼、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
红色资源、红色血脉,关系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融入育人之道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193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的答案是:“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 1950年10月,吴玉章同志的答案是:“培养新中国的各种建设干部”。
本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无论是与青年交谈,还是给青年回信,总书记对青年的关爱始终如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2019年9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给他颁授奖章。这次的座谈会,他又一次见到总书记。
在人大校园,总书记还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是在这样的红色传承中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统筹:崔士鑫 撰文:邝西曦 策划:杜尚泽 图片来源:新华社 摄影:鞠鹏、谢环驰、燕雁,视觉:赖向东 赵丁喆)
【编辑:符樱】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51934-1.html
西门口的红色校徽,诠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包容并蓄;明德楼的红墙红瓦,讲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深厚底蕴;人大人的红色情怀,是“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锐意进取。25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了前来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领略弦歌浩荡的红色底蕴,感悟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夯实办校之根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更能读懂办学兴校的情怀担当。
走进校史展,回望抗战爆发的危难时刻。巍巍清凉山,滔滔延河水,见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
1937年,为把大批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培养成才,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一万多名革命干部先后在此接受教育,毛泽东同志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这所学校的办校实践,成为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红色基因闪耀新的时代光芒。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初秋,目睹了旧中国的风雨飘摇,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爱国三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几个月后,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走进了校史展览馆。
保家卫国、救亡图存,“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红色基因筑牢立学之本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既是情怀,也是自信。
25日,在思政课智慧教室,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座谈中,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今年初,三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被写入基本原则。
自信与底气,来自党的红色资源。
在藏书410余万册的图书馆,总书记指出,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
去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参观了北大红楼、丰泽园毛泽东同志故居。
红色资源、红色血脉,关系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融入育人之道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193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的答案是:“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 1950年10月,吴玉章同志的答案是:“培养新中国的各种建设干部”。
本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无论是与青年交谈,还是给青年回信,总书记对青年的关爱始终如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高铭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2019年9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给他颁授奖章。这次的座谈会,他又一次见到总书记。
在人大校园,总书记还看望了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是在这样的红色传承中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统筹:崔士鑫 撰文:邝西曦 策划:杜尚泽 图片来源:新华社 摄影:鞠鹏、谢环驰、燕雁,视觉:赖向东 赵丁喆)
【编辑:符樱】
更多新闻 >>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