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琼海市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

移动版    时间:2015-04-13 09:20

国内率先把全市当公园建设的县级市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后,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也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中共琼海市委和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在2012年下半年确立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努力探索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两年来,探索发展成效显著。

    发展背景

    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战略,省委书记罗保铭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立即到琼海市潭门镇宣讲十八大精神。在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重大部署的要求中,琼海市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琼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琼海人文荟萃,民风古朴,社会包容,治安稳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琼海的自然禀赋好,湖泊众多、河流密布;生态优美,热带绿色农业遍布田野,森林覆盖率达到69%,村庄掩映在绿树下,只见树林不见房屋。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省委的要求,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中寻找琼海的定位和突破口,在2012年下半年,制定出台《关于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以“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为发展战略,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探索新型城镇化,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子。一年之后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琼海独创坚持的“三不一就”新型城镇化原则与中央的精神不谋而合、高度契合,更加凸显了琼海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前景。

    发展思路

    琼海市发展新型城镇化坚持“三不一就”(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是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选择。
      不砍树——保护生态的红线。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一方面,切实保护好林地、耕地、园地等农业空间,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损害;另一方面,保护生态人居景观,建设田园化城镇,保障新型城镇在聚集经济价值之外,具有更高的生态价值、人居价值,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占田——敬畏自然的红线。这里讲的“田”,既指田野,也指基本农田,更是指大自然。在整体规划中,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充分保护、尊重和依托现有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充分整合现有自然禀赋,配套相关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区,分布到广阔的田园中,形成处处是景的美丽乡村。
      不拆房——和谐发展的红线。琼海摒弃大拆大建、规模扩张型的老路子,注重就地取材,体现原汁原味,充分挖掘各镇的历史文化,发挥各镇的自然禀赋,尊重各镇的传统习惯,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彰显各镇民俗风情,通过当地特色文化与镇墟建筑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自然、体现人文。
      就地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琼海的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市民化”,而是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农民倾斜力度,在尊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就业增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性融合,取代一纸户口的形式上的融合。
      在实践操作中,就是除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品建设根据规划需要拆迁之外,原则上不再砍一棵树、不再占一亩田、不再拆一间房,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达到城市标准,让城市、乡镇和村庄像珍珠、玛瑙一样散落在优美的绿色田野之上,实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通过“田园城市”这条路径,实现“幸福琼海”这个最终目标。

    发展路径

    琼海市新型城镇化,以 “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为战略目标,在琼海17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给全市50万老百姓盖一间“幸福之屋”。而这个 “幸福之屋”主要是由四根柱子来支撑。
      第一根支柱是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支点和平台,作为连结城乡的纽带,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充分保护、尊重和依托现有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的基础上,挖掘资源、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彰显风俗、突出特色、扶持产业,将全部12个镇打造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小镇。形成“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确保当地百姓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保持归属感。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把自古以来深耕南海、对维护南海领海主权作出特殊贡献的潭门镇打造成为展现南海文化的“南海渔业小镇”;把在我国对外交流和文化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博鳌镇,以琼海民居文化和国际时尚元素进行完美对接,打造博鳌“天堂小镇”;把著名侨乡中原镇,打造成中原“南洋小镇”;把自元代就建立县治、历经600多年县治历史的塔洋镇,打造成塔洋“古邑小镇”;把位于美丽的万泉河畔,文曲河和沐湟河交汇的万泉镇,打造成万泉“水乡小镇”;把红色娘子军诞生地和具有琼崖革命“小莫斯科”之称的阳江镇,打造成“红色文化小镇”;把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水稻闻名,迎接过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的大路镇,打造成为“农耕文明小镇”;其他各镇也以各自的文化资源为灵魂,规划建设不同风格的特色小镇。
      第二根支柱是农业公园,作为城镇化中统筹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农业公园、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根据不同区域特色规划建设“龙寿洋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农业公园”,通过完善提升连片的田洋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打造一个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的乡村综合载体,使农业公园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是龙寿洋农业公园核心区,覆盖嘉积镇6个村委会,3058户村民。该园区里建龙舟广场、兰花基地、蔬菜基地、垂钓区、采摘区、农家乐等17个项目,还与中国热带作物研究院热带品种资源研究所合作,成立龙寿洋专家工作站,试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具有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2014年龙寿洋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中国美丽田园”。此外,塔洋七星伴月片区和嘉积北仍村等美丽乡村,以及博鳌美雅乡村公园等,都是琼海农业公园的示范点。
      第三根支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就地城镇化的根本。把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从原来主要由城里人沐浴,转向农村倾斜,加快环境卫生、城乡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和行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农民享受到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从2012年开始建设基层便民服务窗口,推行政务服务一体化,建立起市、镇、片区和代办点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将近百项行政审批权限委托和下放到各基层便民服务窗口,把群众上市上镇找服务向职能部门送服务到村到户转变。2013年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整治城乡环境卫生。2014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189个行政村“村村通公交车”,同时大力推行教育、医疗资源一体化,选派城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优秀教师到乡镇支医、支教。
      第四根支柱是旅游绿道系统,作为全域景区的纽带。利用现有农村硬板化道路和新建设200多公里绿道,形成近500公里的旅游绿道网络,完善城乡交通可达系统,成为当地百姓更加舒适方便的生产、生活、出行通道。在绿道若干处点缀推出田园风光农家乐、原生态绿色休闲游、万泉河垂钓自驾游等旅游精品,让游客休闲小憩。通过绿道把每个美丽的景点、村庄、乡镇串联起来,就像用金线串联起来的散落在广袤绿色田野里头的珍珠、玛瑙和翡翠,使琼海成为田园式的大景区,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带动农旅融合发展。

发展成效

两年来,琼海在新型城镇化中政府投资5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0亿元,民间投资30亿元。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增强了镇域经济活力,突出了特色产业,融合了农旅发展,促进了调结构、转方式,实现了就地就业,助推了农民增收,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农村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完善。市、镇场、片区、代办点四级服务体系建立两年来,共接待群众19万多人次,办理或代办各类事项12万余件。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已覆盖到全市所有2756个自然村,“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到70%。公共交通一体化已通达全市189个行政村中的101个。农村改厕占家庭总户数的75%。村级邮站实现“村村建站,户户通邮”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99%、户户通覆盖率80%。新建村级活动场所70个、行政村文化室41个,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一镇三优”教育发展规划有序推进,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称号。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大增强了各镇的吸引力。两年来,潭门百姓在镇墟新建房屋100余间,吸引外商投资达到4.5亿元。2014年,中原南洋小镇的商店铺面从203间增加到460多间,镇墟报建面积4.3万平方米,是前4年的总和,其中华侨回乡建房、当地农民建房和外地人买地建房各占1/3。塔洋古邑小镇吸引居民新建房屋90多间,带动社会投资近1亿元。万泉水乡小镇带动当地农民在镇上新建房屋70多间,吸引外来投资7000多万元。
      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突出抓好国土、海域岸线、森林和水资源等问题治理和节能降耗。维修渠道3934公里,整治田洋7.57万亩,修复水毁工程1100多处,万泉河、塔洋河等得到有效治理。深入推进“绿化宝岛大行动”,实施“村庄林”、“景观林”、“公路林”工程,因地制宜优选乡土树种、珍贵林木和经济果树种植,增绿护蓝,植树造林7302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9%。琼海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产业融合互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两年来,潭门镇由原来的海洋渔业为主发展成为海洋渔业、旅游业、工艺品深加工业等多业并举。以加工贝类为主的海洋经济产业园区较大型加工厂从原来的10多家发展到145家,同时带动工艺品家庭小作坊1100户;工艺品商店从以前的35家发展到430家,占全镇630家铺面的2/3以上;工艺品从业人员由原来的500人左右增加到1.1万人。博鳌天堂小镇的建设,催生了不同主题的特色酒吧,形成了海滨酒吧公园。新型城镇化有力地促进了琼海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2014年,琼海旅游团队与散客的比重提升到29∶71,过夜游客人数比上年增长16.7%,人均消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旅游总收入增长62%,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5万人次,增长113%,乡村旅游收入19.2亿元,增长195%,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长60.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长31.1%。琼海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实现了从旅游通道到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转变。
      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增收明显。依托特色小镇和农业公园的建设,引导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创办休闲农业组织,开办家庭农庄、采摘园、渔家乐,发展新型体验式农业庄园,直接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农民既是股东也是员工,把农民从原来的单纯种植生产中解放出来,参与到铺面经营、土地出租、就地打工等多种经营中,实现从原来单一的生产性收入转变到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四项收入。目前,全市有休闲农业企业18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22家,带动当地5000多名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业创业。农业公园的建设还把农副产品变成农副产品叠加旅游产品来增加它的附加值。以潭门镇为例,临街铺面年租金从之前的6000元涨到25万元依然“一铺难求”,工艺品商店纯收入从2012年的6万元左右增长到2014年50万元以上。2014年,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增长20%;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1.2万人,增长285.8%;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910元,增长12.9%,城乡居民个人储蓄159.9亿元,增长13.9%,人均储蓄存款超过3万元。
      社会治安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党政领导成员轮流接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缓解、化解社会矛盾。清理党政机关为被执行人的专项积案工作全部完成,维护了法律尊严。严厉打击“枪黄赌毒污”、“两抢一盗”、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避免重大矛盾产生。建立危化品企业视频监控平台,实时掌握危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动态,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强化维稳情报收集、预警工作,完善治安打防控体系,基层治安防控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35.6%。防范和有效处置邪教活动。大力支持潭门海上民兵连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渔业”创建活动,保障渔业生产安全,促进远海捕捞和维护南海主权。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两节”、“两会”等重大会议、重大活动及敏感时间期间实现“零上访”、“零滋事”,社会政治高度稳定,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安保工作得到公安部通令嘉奖。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城镇化建设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新建文明生态村382个,巩固提高102个,打造出嘉积礼都和塔洋“七星伴月”文明生态片区以及北仍文明生态村等精品,全市建成文明生态村1754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1%,有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建设实现“六化”,即村路巷道硬板化、村庄环境公园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收入多样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五大行动,开展“先进典型户”评选活动和好民风”文明创建活动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乡抬头就见、天天看见,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的品质逐步提升。在潭门镇,南海文化元素让渔民和游客追忆着传统的渔业气息;在博鳌镇,琼海民居文化掩映于一排排椰子树绿荫之下,透露着琼海人的纯朴与宁静;在中原镇,苍劲的雨树与东南亚风情建筑相互衬托,别有一番情调;在万泉镇,古香古色的民居和水乡风韵,古朴自然,让人恍若仙景;龙寿洋农业公园、七星伴月景区、北仍美丽乡村等,成为市民和游客骑车健身、欣赏田园风光,采摘时令瓜果、感受乡村气息的好去处。一个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小镇就像一个个珍珠和玛瑙一样以各种优美的姿态、优雅的风情镶嵌在琼海1710平方公里的美丽田园之上。一片片绿色的村庄散落在小镇四周,一间间质朴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一条条散发着热带风情的绿道将城市、小镇和村庄连成一体,不分边界,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乡村文化和谐融合、相互衬托,城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城乡的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城乡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提升。
(本文及本版图片均由中共琼海市委政策研究室提供)

琼海概况

地理资源:地处海南省东部沿海,面积1710平方公里。东临南海,北距省会海口86公里,南距三亚市163公里。属热带季风及海洋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无霜冻期;森林覆盖率69%;万泉河流经境内82公里;是我国“温泉之乡”,官塘温泉日自流量10700吨,水温70-90摄氏度。
      历史沿革:在新石器时代琼海地区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唐显庆五年(660)设置乐会县,为琼海渊源之始,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割乐会县西北境置会同县。民国3年(1914)会同县易名为琼东县。1958年12月,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为琼海县,建治嘉积镇。翌年,析出万宁县。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琼海县,设立琼海市。
      区划人口:共辖12个镇和1个华侨经济区,20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0万,有汉、苗、壮、黎、瑶、回等20多个民族。旅居世界28个国家(地区)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55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特色人文:自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多位党和国家领导都曾莅临本市。琼海还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1931年5月1日,举世闻名的红色娘子军在现阳江镇内园村诞生,谱写了中国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琼海渔民是我国南海维权的重要力量,被誉为“开发南沙的先锋队”、“岛礁建设的生力军”、“护海守海的流动哨”。当地民风淳朴,崇尚文化,素有“文明之乡”的美誉。先后获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精神文明示范市”、“全国科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面平安建设先进市”等多项殊荣。
      城市发展: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79.69亿元,比上年增长8%,三次产业比例为37.6∶14.4∶48.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9.67亿元,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6亿元,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13亿元,增长15.2%。全年共接待游客716.8万人次,增长39.3%;全年旅游总收入累计33.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6元,增长11.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29元,增长9.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0元,增长12.9%;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存款159.86亿元,比上年增加19.48亿元,增长13.9%。
      旅游资源:琼海风光旖旎,以举世闻名的万泉河为主线,包括万泉河、白石岭、官塘温泉、沙洲岛、万泉河出海口、博鳌海滨玉带滩与“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构成了海南东部旅游体系,被列为海南省对外开放重点旅游区之一。近年,为了实现全域5A级景区的目标,先后开发建设了嘉积新纪元、博鳌天堂小镇和万泉水乡、潭门南海、塔洋古邑、中原南洋等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辖区内建设了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滨海国家农业公园,其中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琼海正通过旅游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助推农民增收,努力营造出“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景色,让游人体验一种幸福叫琼海的乡愁生活。
    (摘自《琼海年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5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