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全國率先!福州今年底將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

移动版    时间:2022-06-18 01:06

  記者獲悉,目前位於福州北峰的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已基本建成。今年底,福州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的預定目標。

  垃圾圍城,是世界各大城市遇到的普遍難題。

  近30年前,福州市委市政府就高瞻遠矚,謀劃破解這一難題。

  1992年,福州市委領導選址距離市中心約17公裡、海拔340605米的郊區紅廟嶺,擘畫了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場的建設。1995年,紅廟嶺建成為福州五城區唯一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

  二十余年來,一代又一代生態建設者踐守初心,按照當年擘畫的藍圖,努力解決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問題。多年的經驗積累,福州市探索出一條根本解決垃圾處理難題之道——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有規劃、成體系、協同化地建設產業園區。

  “通過成體系建設,園區成為集固廢資源化利用、節能環保產業聚集、環保宣教等功能於一身,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森林式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福州市城管委主任林坦說。

  近3年來,園區總投資約42.6億元,是前20年投資總額的4倍。目前已相繼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三期、協同處置、危廢、餐廚、廚余、大件等項目。

  如今,站在紅廟嶺高處眺望,5371畝的園區,各個區塊合理分工、協同處理,“消化”福州主城區的生活垃圾:

  廚余垃圾,在剛剛試運營的廚余垃圾處理廠完成循環處理﹔

  有害垃圾,運往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廠接受無害化處理﹔

  大件垃圾,進入福州市大件垃圾(園林)處置廠后進行破碎﹔

  垃圾焚燒發電廠一、二、三期,消納著體量最大的其他垃圾。

  預計到今年底,紅廟嶺園區的垃圾焚燒設計入爐處理能力將達到4200噸日,縣區處理能力5200噸日,相比全市的垃圾產生量8900噸日,還有富余。福州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標。

  “我們在園區建設上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確保進入園區的廢棄物可以100%得到安全處置,並實現資源有效整合。”福州市城管委副主任楊立宏對紅廟嶺“三個循環”如數家珍:

  “大循環”,指廢棄物經成體系集中處理,變成電、基肥、生物柴油、環保透水磚等資源,再回到生產生活中﹔

  “中循環”,是園區各項目之間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比如,不同處理廠自身無法消化的廢棄物,如廚余廠的沼渣、大件園林廠的木屑等,集中到協同處置項目來處理,最終用於焚燒發電﹔

  “小循環”,則是園區單個項目內部的循環。比如在廚余項目中,有機質分解產生沼氣,沼氣可發電,產生的余熱又可以用於項目中恆溫厭氧罐的保溫。

  三個循環,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園區每年節約能耗約6.33萬噸標准煤,減排約6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福州市的節能減排和環保工作發揮出重要作用。

  資源化利用,也換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比如,廚余垃圾產生的沼氣,每年最大程度可發電4000萬千瓦時﹔廢棄物每天可提取粗毛油約30噸,經過生物柴油系統可制成成品油約25.5噸。垃圾處理中產生的沼渣,一年可產肥料約1.8萬噸。爐渣綜合利用項目,每天可處理爐渣1050噸,每噸爐渣可生產315塊標准環保透水磚。

  此外,背靠“數字福建”“數字福州”,紅廟嶺項目採用智慧監管,構建國內領先的垃圾綜合治理體系。

  在餐廚垃圾處理廠的中控室裡,工作人員正面對屏幕,實時監控著各環節的影像、數據。樓下的操作車間裡,則無人操作。

  “我們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對園區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的管理和監管,這是目前和未來垃圾處理行業發展的大趨勢。”福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福州市已啟動“數字紅廟嶺精細化管理及第三方監管服務平台”的建設,實施對園區及周邊地區的水、空氣和土壤的第三方監測。建成后,工作人員不但可以實時掌握各個設施各環節數據,還可以依托平台,向市民直觀展示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全過程。

  “這個平台建成投用后,我們將構建起國內領先的城市生活垃圾綜合治理體系,真正把群眾所關心的垃圾處理污染環境問題用公開、透明的方式予以消除,還群眾一個放心、安心的生態環境。”林坦說。

  目前,紅廟嶺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項目也在同步推進。福州正努力把紅廟嶺打造成4A級固廢處理工業園區,為破解世界大城市“垃圾圍城”的難題,提供可資借鑒的“福州解法”。(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記者 段金柱 吳旭濤)


(責編:吳舟、陳藍燕)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55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