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原会长朱纯逝世,为见证新中国诞生拒绝去台湾
移动版 时间:2022-07-31 22:31
记者从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方面获悉,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朱纯,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7月19日2时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公开资料显示,朱纯,男,1923年2月生,,汉族,籍贯湖南汝城,中共党员,黄埔军校19期毕业。历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五、六、七届理事会副会长,第八届理事会会长。
朱纯曾任南京联勤干训班中尉科员,上海外国语大学电教馆副研究员、制作部主任。2006年8月、2012年5月两次被评为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
据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方面介绍,1942年12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未满20岁的朱纯怀揣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毅然报考了黄埔军校,并在湖北恩施顺利考上了防校代办军校十九期炮科。当时,整个恩施地区只有他一个人被录取。1943年元旦,他在高炮营长周凯的带领下离开恩施,水路兼程赶赴贵阳,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军校训练学习生活。期间,他结识了良师益友——黄埔军校8期生、第19期炮科独立第二队队长孙世勋。
1945年11月毕业后,朱纯被分配到重庆炮兵四十五团,后又被征调到铜梁空军入伍生总队担任少尉教练班长。1946年秋,为了去南京考大学,他离开了空军总部,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考学未成,1947年春,经林光汉同学的叔叔帮助,他被派到新成立的联勤干训班工作,在总务处担任了两年科员,一直到1948年该班结束。后来,联勤总部去了台湾,朱纯却决心留在大陆。
朱纯每当谈起当年为什么多次放弃去台湾,他都会说是听了老同学吴祥熊的那句话——“解放后人人可上大学”,这改变了他的人生。说起这段经历,朱纯说起一个小故事。记得有一次,防空学校离开大陆去台湾,黄埔19期同学黄文范在南京下关车站已经将他拖上了火车,但最后他还是决定留下,为的是等待全中国的解放,为的是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为的是圆一个上大学的梦想。
随后,朱纯随着几位同学一起,带着年迈的祖父,从南京来到了杭州,并经曾任武汉日报社采访科长、时任上海《申报》驻杭州办事处主任储裕生的介绍去天行报社面试,他以一篇抒发当时思想感情的文章——《春雨绵绵西子怨》获得了报社社长和主编的青睐,争取到了工作机会,开始担任采访社会新闻的工作。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杭州,他一开始在西湖断桥一带迎候部队,后来跟着队伍行进到城站,待部队分散进入驻地,他又匆匆赶回家写稿发稿,抒发他难以掩饰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没过多久,《天行报》停办,他又来到了西湖晚报社工作,期间撰写了不少特写来宣传杭州的新气象,工作之余,他还到浙江大学去努力学习俄语,为以后报考大学做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49年12月的一天,朱纯无意中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华东革大(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俄文学校招生的消息,于是迫不及待地报了名,随后在上海育才中学参加了考试。
说起考试,朱纯依然记忆犹新,清楚地记得他当时是用俄语参加考试的,考试过程中还有一位张茜同志问他:“用俄语参加考试的人,如不能录取中级班,是否愿意读初级班?”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愿意,并在考卷上写上了自己的志愿,可见他求知求学的心情是多么迫切。没过多久,他就等来了喜讯,随后来到上海报到入学,总算圆了他的梦想,也正式成为“上外”的一员。他开始从学生做起,后来留校担任助教、讲师、副研究员,直到1990年12月光荣退休,在“上外”辛勤耕耘了40年,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进步,从专科办成学院,再升级为大学。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姚昊】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56949-1.html
公开资料显示,朱纯,男,1923年2月生,,汉族,籍贯湖南汝城,中共党员,黄埔军校19期毕业。历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五、六、七届理事会副会长,第八届理事会会长。
朱纯曾任南京联勤干训班中尉科员,上海外国语大学电教馆副研究员、制作部主任。2006年8月、2012年5月两次被评为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
据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方面介绍,1942年12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未满20岁的朱纯怀揣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毅然报考了黄埔军校,并在湖北恩施顺利考上了防校代办军校十九期炮科。当时,整个恩施地区只有他一个人被录取。1943年元旦,他在高炮营长周凯的带领下离开恩施,水路兼程赶赴贵阳,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军校训练学习生活。期间,他结识了良师益友——黄埔军校8期生、第19期炮科独立第二队队长孙世勋。
1945年11月毕业后,朱纯被分配到重庆炮兵四十五团,后又被征调到铜梁空军入伍生总队担任少尉教练班长。1946年秋,为了去南京考大学,他离开了空军总部,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考学未成,1947年春,经林光汉同学的叔叔帮助,他被派到新成立的联勤干训班工作,在总务处担任了两年科员,一直到1948年该班结束。后来,联勤总部去了台湾,朱纯却决心留在大陆。
朱纯每当谈起当年为什么多次放弃去台湾,他都会说是听了老同学吴祥熊的那句话——“解放后人人可上大学”,这改变了他的人生。说起这段经历,朱纯说起一个小故事。记得有一次,防空学校离开大陆去台湾,黄埔19期同学黄文范在南京下关车站已经将他拖上了火车,但最后他还是决定留下,为的是等待全中国的解放,为的是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为的是圆一个上大学的梦想。
随后,朱纯随着几位同学一起,带着年迈的祖父,从南京来到了杭州,并经曾任武汉日报社采访科长、时任上海《申报》驻杭州办事处主任储裕生的介绍去天行报社面试,他以一篇抒发当时思想感情的文章——《春雨绵绵西子怨》获得了报社社长和主编的青睐,争取到了工作机会,开始担任采访社会新闻的工作。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杭州,他一开始在西湖断桥一带迎候部队,后来跟着队伍行进到城站,待部队分散进入驻地,他又匆匆赶回家写稿发稿,抒发他难以掩饰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没过多久,《天行报》停办,他又来到了西湖晚报社工作,期间撰写了不少特写来宣传杭州的新气象,工作之余,他还到浙江大学去努力学习俄语,为以后报考大学做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49年12月的一天,朱纯无意中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华东革大(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俄文学校招生的消息,于是迫不及待地报了名,随后在上海育才中学参加了考试。
说起考试,朱纯依然记忆犹新,清楚地记得他当时是用俄语参加考试的,考试过程中还有一位张茜同志问他:“用俄语参加考试的人,如不能录取中级班,是否愿意读初级班?”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愿意,并在考卷上写上了自己的志愿,可见他求知求学的心情是多么迫切。没过多久,他就等来了喜讯,随后来到上海报到入学,总算圆了他的梦想,也正式成为“上外”的一员。他开始从学生做起,后来留校担任助教、讲师、副研究员,直到1990年12月光荣退休,在“上外”辛勤耕耘了40年,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进步,从专科办成学院,再升级为大学。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姚昊】
更多新闻 >>
- 习近平同美国副总统简短交谈(2022-11-20)
-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2022-11-20)
- 从疫情发生地返回是否要隔离?权威回应来了(2022-11-20)
- 新华社评论员:既要整治层层加码,也要防止放松防控(2022-11-20)
- 习近平同泰国总理举行会谈(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