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蝶花、蓝花鼠尾草、四季秋海棠……”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0级学生张嘉捧着平板电脑,和同伴一起站在位于北京市东单路口的“共享发展”花坛前,记录下各类植物的种类。“每到国庆前夕,我们园林专业的学生都会来到东单、西单的街角进行花坛调研。每年国庆花坛都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观赏体验。”张嘉说。
国庆前后,从天安门广场沿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伸,总能看到市民游客被数座造型精美的立体花坛吸引,拍照打卡。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14组精心设计的立体花坛亮相长安街,从9月25日展出至10月底,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描绘人民幸福生活新篇章。
国庆花卉景观如何打造?从搭建到养护有哪些特别之处?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直播间,记者专访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国庆花坛布置团队人员,了解国庆花卉景观“美丽背后的故事”。
“这是燃灯塔,旁边是大兴国际机场、天津之眼和雪如意……”市民王女士正给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讲解位于东单东南角的“协调发展”花坛中每一部分的具体含义。
“协调发展”立体花坛高10.5米,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是今年国庆长安街14座花坛中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花坛,于9月15日至25日期间搭建完毕。
花坛是如何从图纸变为现实的?如何在短短10天里完成14座花坛的组装?国庆花坛布置团队技术组成员、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陈游告诉记者,把平面效果图变成真实的三维立体花坛,需要经过一个系统过程。
首先,花卉生长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在花坛方案确定之前,技术团队会根据过往经验,选择合适的时间,生产国庆主题相关花卉。具备怎样特质的花卉才能入选国庆花坛?在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顺义基地,品种资源所所长王中轩向记者介绍,以自主研发的花园小菊为例,进入国庆花坛的花卉品种,首先要有从9月下旬持续到10月中旬的花期;其次需要具备观赏性,花朵要紧密紧致,能自然成球,无需进行额外修剪;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满足“国庆档”使用需求,耐得住当季气候,抗病性好,成品率高。
花坛方案确定后,技术团队会根据各个花坛的主题及图案进行花卉的配置。例如,“协调发展”花坛表现的是京津冀协调发展,团队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华北地区的乡土植物,如华北香薷、大叶铁线莲、全叶马兰等。为了模拟白洋淀芦苇荡景观,团队选择矮蒲苇、观赏草等植物进行还原。“创新发展”花坛则选取众多国内自主选育新品种,如花木小菊“绚秋”系列、狼尾草“丽秋、一串红“彩铃”系列,贴合创新发展主题。
之后,技术团队会根据效果图进行3D建模,推敲各立体元素的造型、位置关系及观赏效果,并3D打印出按比例缩小的模型。同时还需进行预拼装、拆解、铺设管道、填充基质、种植植物、入场拼装等流程,拼装后还要进行细节调整。
“难点在于对造型的把握。”陈游告诉记者,因为花坛体量大,虽然电脑建模能模拟场地环境,但与实际情况仍存在偏差,需要反复推敲。“立体花坛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如何生动地呈现出花坛内的丰富造型,也是难点。”
“白天观花,晚上观灯”。技术团队还在花坛中融入了灯光元素,如“共享发展”花坛的灯光采用编程控制,开启后形成光瀑,在夜晚流光溢彩。同时,灯带采用LED冷光源,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有的灯带起到勾勒轮廓的作用,有的则是为了烘托气氛,,在搭建过程中,技术人员将它们与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在白天的“隐藏”效果。
“花坛多久浇一次水?”在东单路口,一位市民询问正在看护花坛的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副总工程师陈菊。
“10月中旬之前基本每天都要浇。”陈菊说,“在晴朗天气,立体部分一天要浇两次,气温较高时,早上浇水时间要长一些,一般控制在5-10分钟。”灌溉是花坛养护的重要步骤。陈菊举例,花坛的灌溉系统就像家里的水电工程,早在结构加工、种植植物之前就进行了预铺设。立体造型中采用滴灌,花坛顶部则布置微喷,增加表面空气湿度的同时,为基质补水。
陈菊介绍,每个花坛都有1-2名专职养护人员在现场负责具体操作,养护人员均经过系统培训。他们每天早上要绕花坛一圈,仔细查看植物状况:是否缺水、是否存在折断的枝条、是否需要追肥、有无病虫害和病斑出现、花坛结构是否安全……巡视之后,养护人员才能按照操作要求进行灌溉和养护。
陈游2009年刚到公司工作时,赶上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参与每年国庆长安街花坛筹备工作至今。“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例如开发新的花卉品种、改良填充基质、节约泥炭用量,用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