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郭俊贤

移动版    时间:2015-05-09 09:26

新华网消息:他是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国家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

他是资深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老党员。

他在直升机旋翼技术领域不懈探索,为推动民族直升机工业的进步做出了不凡的贡献——郭俊贤,26年的直升机科研生涯,留下了一串艰深的足迹。

1985年,位于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被当时的航空工业部确定为直-8型号总设计师单位,那一年,19岁的郭俊贤考上了隶属航空工业部的西北工业大学。在这所中国航空名校的四年求学生涯中,他一直憧憬着未来的职业精彩,一个与航空梦割不断情缘的丰繁人生。

就在那年的12月1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大型运输直升机直-8在景德镇成功首飞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把消息传到大江南北。郭俊贤回忆说,在校园报刊栏里看到首飞成功的消息,作为航空学子的他既激动又自豪,但更多的是对直升机充满了好奇……

1989年,郭俊贤大学毕业,放弃了去省城南昌的机会,来到了地处景德镇的直升机所。就在当年,由国防科工委和航空工业部组成的技术鉴定领导小组同意直-8按技术鉴定状态交付部队使用,首架直-8海军运输型机直升机从此开始列装。

仿佛命运的安排,郭俊贤的直升机科研生涯也从此起步了。

结缘“中国翼”,开创新天

入所后,郭俊贤被安排在旋翼系统研究室,从事直升机旋翼设计研究。踏实、勤奋、坚韧的他,很快成了专业上的佼佼者,成为领导同事公认的骨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提高发展起点,在此基础上自力更生,国家决定从法国宇航公司引进“海豚”直升机整机生产专利,生产新的直升机型号直-9。在国产化的研制进程中,直-9的旋翼系统生产却依然一直依赖进口,这不仅耗费时间,还占用大量外汇,严重影响了装备自主保障。其实,国产的直-8采用的还是技术老旧的金属桨叶,结构复杂、重量大,气动效率低。郭俊贤说,有人提出了在国产直升机上采用复合材料桨叶的设想,却因为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工业部门和用户都不敢冒此风险。

为了攻克旋翼系统关键技术,加快走向自主创新,1993年,郭俊贤参加了旋翼原理样机的预研任务。郭俊贤时任复合材料桨叶的主管设计,他和同事们一起深入研究,反复攻关,逐渐在设计、验证中走出了新路,终于解决了复合材料稳定性、一体化成型制造工艺和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使第一片真正采用国产材料的复合材料旋翼桨叶研制成功。

之后,郭俊贤从桨叶主管设计升任整个旋翼系统设计的负责人,并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他率领的项目团队研制出了具有国外先进水平的球柔性桨毂,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同设计出国内第一个旋翼翼形,迈出国内直升机翼形设计第一步。此后又突破钛合金球柔性结构桨毂的弹性轴承和粘弹性阻尼器,旋翼桨叶采用先进的尖削后掠式桨尖,首次实现采用玻璃纤维/碳纤维混合铺层的复合材料桨叶结构设计。

整个旋翼系统在地面运转前完成了各项计算分析,包括性能、载荷、强度、结构特性和动力学特性,完成了部件研制及疲劳试验等考核。

万事俱备,旋翼系统将第一次正式开展地面运转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郭俊贤既兴奋又紧张,他和团队所有人在开机的一刻,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当试验结果显示性能、载荷、耐久性试验等一切数据正常,他和同事们高兴地欢呼起来,为了这一时刻,参研者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劳,郭俊贤更为此熬尽了心血。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专门为此发来贺电:“按时完成地面运转这一直升机旋翼样机研制的重要节点,为突破直升机旋翼设计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郭俊贤没有满足,因为还有最后一步没走!

“我和你一起上”,志在必得

时间到了1999年,入所近10年的郭俊贤已经是一名直升机旋翼技术领域的“老专家”了。

万里长征的最后一步是鲜花、掌声、荣誉。但如果走不到这一步就意味着功败垂成、前功尽弃!这副旋翼能不能飞,飞得好不好是悬挂在所有直升机人头上的大问号。地面运转试验结束后不久,旋翼原理样机通过装机评审,即将进入装机飞行验证。

这副旋翼终于要装到直-11上试飞了,这幅旋翼将在飞行中接受最后的检验,这是决定成败的重大时刻。

然而没有料到的是,临首飞前发生了一个大事故。即将装机的桨叶在货车运送途中遇上突发事故,司机一个急刹车把2片桨叶磕伤了。距离首飞还不到10天时间,来不及,怎么办?郭俊贤顶住压力,连续数日组织团队仔细检查,研究损伤情况,并根据2片桨叶的具体受损情况大胆制定了修理方案,通过厂所科研团队齐心合力,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一片桨叶的修复处理,解决了燃眉之急。

首飞仪式如期进行。试飞那天,飞行前检查就绪,试飞员在登机前来到郭俊贤面前,问他:“这个旋翼到底行不行啊?” 是的,如果旋翼出现任何问题,试飞员的生命将只能拜托给上苍了。

郭俊贤自信地告诉他说:“兄弟,我跟你一起上!”

飞行员拍拍郭俊贤的肩膀,说:“有你这句话就行了。”

直升机开机,旋翼运转,之后拔地而起。直升机在空中完成了前飞、后飞、悬停等常规飞行动作后平稳地降落在地面,现场一片欢呼雀跃。

飞行员下机后又找到郭俊贤,紧紧握住他的手,竖起了大拇指,对国产旋翼第一飞最好的信任和肯定都表达在那紧紧的一握之中。

通过全尺寸旋翼原理样机的研制,我国科研人员系统掌握了旋翼设计研制的关键技术和全方位研制流程,中国不能自主研制型号旋翼系统的历史从此结束。

因为掌握了旋翼研制核心技术,在某高新工程型号对外合作中,中方科研人员凭借其技术实力,使外方合作费用从最初高达4亿美元的天价,降到了最终的6000多万美元。他们知道,中国人在这个领域已不是空白,不再是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而是平等合作的伙伴了。

通过国产旋翼系统的研发经验,我国直升机工业部门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设计、制造、试验试飞、演示验证流程,这使我国直升机研制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基于郭俊贤在旋翼研制上取得的技术成就,几年之后,直升机所领导把一个更加艰巨的重担交给了他。这项任务与当初他在大学听到了那个实现首飞的大家伙颇有渊源,是的,老直-8到了该脱胎换骨的时候了。

艰苦卓绝担大任,梦圆大海

直升机装备具有垂直起降、空中悬停等特性,可以从舰艇和陆基上起降,掠海飞行、以单机或者多机活跃于大洋上空,执行护航、反潜、反舰及超视距引导等作战任务。

直升机所接获了新的直升机型号研发任务,这是一个飞向大洋的庄严使命,郭俊贤众望所归,成了专项工程某型号的总设计师。

专项工程立项论证时,上级机关和专家们均认为研制技术风险在于旋翼系统,要完全凭借国内能力研制一副大型直升机旋翼,并且性能要求更高、技术更加复杂、涉及直升机总体、气动、强度、飞行力学以及材料、结构、动力学等多个专业学科的先进新型旋翼系统,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上级机关和中航工业领导层的最大担忧始终是旋翼的研发。为了使立项尽快落实,郭俊贤当起了“说客”。总装首长深知直升机三大动部件的难度,带着疑问:“旋翼有没有信心干出来?” 郭俊贤自信地回答:“有”。

最终凭借他从事旋翼设计研究十几年积聚的深厚专业底蕴,郭俊贤以翔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合理透彻的关键技术解决途径分析和“我们能干出来” 的坚定信心,赢得了上级机关、业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支持,项目就此成功立项。

郭俊贤说:“接到任务后,感觉难度确实大。”大型旋翼系统研制需要专业的试验设备、设施,而当时国内对于大型旋翼系统试验条件建设和试验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我所建造的亚洲最高、我国唯一的直升机旋翼试验塔,是旋翼系统研制验证的必须手段。在郭俊贤的带领下,参试人员刻苦攻关,突破了旋翼塔试验测试等一系列技术关键,旋翼塔也经受住了终极考验,同时也开创了大型旋翼塔试验的先河,填补了直升机科研试验领域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直升机旋翼试验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5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