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正在举办的“和合中国”特展因其主题宏大、文物丰富、构思巧妙而受到观众热切关注。特展分为四大部分,每个部分又按照各自主题划分为不同单元。与一些展览不同的是,此次“和合中国”特展按照主题来陈设文物,其中,古代文人与书画家喜爱的“听泉”和“行旅”就是主要展出内容之一。
锦州北镇人画过“听泉图”
群山之中,一湾溪水,顺流而下。山中楼阁内,几位文人雅士耳听松风,,目视流水,畅谈天地。这就是明代画家蓝瑛的《春阁听泉轴》。正在辽博举办的“和合中国”特展中,这幅长2米、宽近1米的《春阁听泉轴》作为重点展品,被摆放在了重要位置。
辽博副研究馆员张盈袖介绍,古代文人士大夫喜欢以山水为作画内容,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山水之间,“听泉”主题就是他们反映这一思想的绘画题材之一。画作中,文人雅士置身于山谷,通过临风听泉,达到“独有幽人心不竞,坐听寒玉意迟留”的天人合一境界。
为了多角度诠释“和合”思想,在“和合中国”特展中,除了蓝瑛的《春阁听泉轴》,辽博还展出了清代潘思牧的《仿文徵明听泉图轴》、清代傅雯的《指画听泉图册页》、明代杜玄礼的《听泉扇面》、清代恽寿平的《仿黄公望听泉图册页》、现代谢稚柳的《山阁听泉图轴》等以“听泉”为主题的精品画作。
在这些画作里,文人雅士或临溪静坐,侧耳倾听,或邀上三五好友,在溪边闲谈畅聊,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然、与自然为伴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用手指作画的宫廷画家,清代傅雯是锦州北镇人,他工画鹰,亦能人物,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傅雯技艺精湛,颇多赞誉。乾隆九年(1744年),傅雯奉命为北京慈仁寺作画,在“高丈许、阔二丈余”的宽阔面积内,傅雯画下人物百余尊,各个栩栩如生,备极神采,受到多方好评。
“行旅”是古代常见绘画主题
在古人通过“听泉”这种方式融入自然的同时,在古人的绘画作品中,还有一类以“行旅”为主题的画作。张盈袖介绍,这些画作中,山峰的高峻挺拔与行旅人物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密林和气势雄壮的山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人们行走在山中、林中,欣赏景致,领悟人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和合中国”特展中,几幅“行旅图”也被集合一处,向观众进行展示。
宋代画家的《溪山行旅图册页》,山岩嵯峨,清波浩渺,曲径环山,一人鞭牛行进,二人骑驴缓行,近处小桥流水,远处丘陵起伏,给人以优哉游哉之感。明代陈焕的《秋山行旅图卷》用笔粗重苍老,体势宏大、别具韵味。清代画家王巘的《秋山行旅图轴》中重峦叠嶂,树木入秋,溪流小桥,行旅者行进其间。整幅画面布局巧妙,结构严谨,引人入胜。
在清代佚名画家的《仿燕文贵溪山行旅图》中,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沿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对于古代这些‘听泉’和‘行旅’画作,观众只有近距离欣赏,才能感悟与领略到画家的用心和画作的韵味。”张盈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