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郝孟佳)今天,第六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召开。论坛上,诸多学科的评价专家和实践专家,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推进引领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评价”的主题,开展了热烈的思想碰撞与方法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在致辞中指出,繁荣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学术评价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离不开学术评价理论方法的持续创新,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需求,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学术评价体系。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主动发展,要不断加强自主办刊能力,加强平台建设水平。”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世界一流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军在讲话中指出,期刊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国学术要在全球高调发声,期刊就必须进入高品质的上升通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在报告中谈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国自主”,体系构建本身具有坚实基础,但要有总体思考、总体统筹,以教材体系为引领,实现整体推进。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主任陈思和认为,要进一步挖掘“代表作评价”的价值,要利用好大数据技术的辅助评价功能,并且学术质量不能由期刊级别来替代。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在报告中强调,针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重量化、频繁化、简单化、功利化等问题,要进一步创新学术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学科内涵的代表作制度。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期刊主编王学典说:“学术史的评价是学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终极尺度,学术管理必须尊重学术的本性,,学术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术共同体,科研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最终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独立和成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赵蓉英在报告中深刻阐释了话语权的定义与学术话语权的形成机理。她认为,学术期刊的话语权评价可以从引导力、原创力、影响力、传播力等四个维度进行。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在报告中指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独立性、主权性、创造性、体系性等特征,没有原始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体系。他建议,盘点原始创新成果,充实或组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快速提升我国高端智库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认为,自主知识体系建立在理论范式基础和框架之中,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应当是以马克思主义范式为指导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范式,当务之急是积极推动破“五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杨思洛指出,评价知识体系构建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从重视理论指导、完善评价方法、改进应用实践、加强国际交流、完善人才培养等五方面着力推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价研究部主任杨红艳在报告中提出,要构建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的自主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资源平台,实现学术评价从“精英评价”到“全同行评价”、从“点式评价”到“全流程评价”等七大重要改变。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联合主办,共计900余人在线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