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保障种粮有钱赚 ——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如何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赚、多得利?怎样更好调动和保护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近日,记者就此采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
面对疫情、灾情等多重困难挑战,去年我国粮食再夺丰收,总产量达13731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牢牢端稳了中国饭碗。这其中,国家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以及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功不可没。“2022年,早籼稻、中晚稻、粳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比上年分别提高2分、1分、1分、2分,中央财政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较2021年翻了一番,还安排70亿元支持夏粮促壮稳产,安排100亿元支持秋粮抗高温干旱,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黄汉权说,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农民种粮收益总体依然偏低。特别是近年来,农资价格、土地流转费等生产成本上涨较多,农民种粮收益受到一定挤压。“当前,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还要从降本增收上多下功夫。”
“首先是降成本。”黄汉权表示,一方面,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近几年,受生产成本推动、国际市场传导等因素综合影响,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可以通过向农资生产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物流降成本等政策支持方式,减缓农资价格上涨压力,稳定种粮成本。
“在增效益方面可做的也有很多。”黄汉权认为,一是要调结构,通过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让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产生更多的效益,同时,以质量效益为导向,通过优粮优价,引导农民向既重产量更重质量转变。二是要优品质,从消费市场反馈来看,有机大米、富硒大米、优质麦等市场价格更高,有条件有能力的地方可以适当发展这些优质品种,逐渐形成金字塔形的粮食生产和供给结构。三是要融合增收,比如一些种粮农民通过发展稻虾共生、稻鱼共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还有在适宜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也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四是依靠加工增值,通过延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除了这些市场化手段之外,还要做好政策保本增收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黄汉权说,要根据种粮成本变化情况,合理制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他指出,近年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承认,目前此类保险试点仍然处于边探索、边完善的过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保险水平仍然不高。为此,既要通过加大财政支持进一步提高保费水平,提升保险公司供给动力,也要进一步提高保险的保底水平,提升农民参保积极性。此外,目前粮食补贴主要发放给承包户,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如何给种粮大户适当补贴也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黄汉权建议,应加快构建规范的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与实际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动机制,如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形成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将增量补贴更多向种粮农民倾斜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义务共担、责任共扛,极大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但一些地区仍存在“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的情况。对此,黄汉权表示,粮食主产区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调动和保护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实行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考虑主产区产粮贡献,在重大项目布局、奖励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不吃亏。另一方面,,要加快探索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横向补偿机制,形成合理的产销利益联结机制,可借鉴脱贫攻坚战中对口帮扶的经验,强化销区与产区紧密对接,联合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鼓励销区粮食企业到主产区建设收储库、合作设立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主产区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
- 首届天津·汉沽草莓文化节启动 推动乡村振兴数字化发(2023-12-29)
- 全面展示竹产业发展成果 首届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2023-12-29)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进入二审 充分保障农村集体经(2023-12-29)
- 全国内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场会在黑龙江大庆召开(2023-12-29)
- 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总结会在北京召开(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