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日前,2023年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推进会暨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分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旨在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安排部署2023年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任务,让获奖成果更有效地“推出去”“用起来”“用得好”。
据介绍,开展国家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是教育部部署并于2020年底启动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于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轮推广应用工作共确定60个示范区和73项推广应用成果。
“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有助于提升教育改革的品质和实效。”讲话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进一步强调成果推广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吕玉刚表示,当前,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辐射范围日益扩大,在引领一线教师教育理念转变、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减负、优化区域育人生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吕玉刚要求,要在深刻认识工作价值上再提高,在推广应用机制上再完善,在推进教育改革上再融合,在覆盖范围上再拓展,在提升内生动力上再发力,在工作指导上再强化。
会议当天,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重庆、甘肃等全国多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一线教师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
“我们带领着11个示范区的基层教师直奔课堂,在‘最后一公里’上下足功夫,努力帮助教师提高育人质量。”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吴正宪介绍了她所主持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开展两年来的主要进展。她和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推广就是将优秀成果转化为基层教师实践的过程,是为基层学校服务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过程,对边远山区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也是更大学习共同体的创建过程。
“基础性作业主要指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作业。这意味着基础性作业是提高底线、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副主任王月芬阐述了基础性作业的内涵与特征,介绍了该成果在23个示范区开展推广应用的情况。
“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在我区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点燃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激活了学校改革的活力,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北京市房山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郭冬红介绍说。房山区把成果应用工作定位为房山教育的“复兴号”,提出“统、通、同”的工作运行理念,建立起管理运行、研修运行、实践运行三者相互支持的工作路径和转化体系,形成“矩阵式”应用效应,带动房山的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必须回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成果推广方和示范区应用方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共同提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瑾瑜谈到。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跨界学习研究所所长朱爱华认为,成果推广的价值在于成己成人、美美与共。在本轮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中,成果辐射的应用校日益增多。示范区初步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扎实高效的成果推广及应用路径,教育生态持续优化,育人质量逐步提高,优秀教学成果的引领、辐射、孵化等综合效应得到系统提升。
“通过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我们期待让花坛变成花园,让盆景变成原野,让小荷尖尖变成莲蓬朵朵,让参天大树变成茂密森林,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在总结讲话中说。(李依环、实习生余睿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