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观察:中国制造的“理想”与“现实”

移动版    时间:2015-06-07 01:02

  《中国制造2025》并不孤单,在该报告发布前后,为了在未来继续保持已有的优势,各主要制造业大国都有类似的发展计划。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重返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实行新的工业化发展计划,不想输在规划的起跑线上。

 

  改变正当时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夏季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排名报告中,在综合对比全球25个主要出口国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之后,发现中国排名首位。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武汉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则称,中国的制造业产量占世界的近25%,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出最大的国家,但整体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仅为第13位。

 

  不管是波士顿的高估还是武大的低评,从更长久的时间维度看,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找回曾经失去的尊严却是不争的事实。

 

  2010年,中国超过美德两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的话说,则是“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早在1850年前,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经历了150年,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整体国内环境处于不断优化的趋势,虽然劳动力成本上升,但还是相对比较便宜的地区,人才较为充裕,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在金融危机之后曾经这样总体定位中国制造业。

 

  与此同时,以人力成本增加为代表,整个制造业生产成本都加剧上升,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既有国际产业调整带来的压力,也有自己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整体处于变革波动时期,是目前中国制造业基本的写照。

 

  “现在全球各主要制造业大国都在进行战略规划,布局未来十年或类似的时长,因为大家都看好未来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制造业发生重大变革、重塑各国在这一领域位置的关键时期。“中国推出的‘2025规划’虽然不是最早的,但是几年前就已经进行了类似的调研和论证。”

 

  通过2025的规划,来扶持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做好现有制造业的发展升级,在已有规模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已成为共识。

 

  历史上,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10年之后的中国制造业将会怎样?

 

  “我们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了,但是大而不强。从现在开始,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就是我们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在影响力和可靠性上仍然差距巨大,即使在制造业内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首选的仍然是国外产品。曾经有一次,一位国内某知名设备制造商的女总经理,因为工厂卷帘门电机损坏,仓库门打不开,无法按时发货而震怒。在设备部门提交的维修方案上,草草写下了“只买德国电机”。而实际上,她并不知道电机领域德国有哪些优势和产品,只是下意识地认为,德国电机可靠。

 

  大而不强

 

  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称谓不容质疑。

 

  在规模上,中国制造业已经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但第一的背后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大而不强被认为是最核心的劣势。

 

  经过WTO十年洗礼,中国很多行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制造业也是主要的受益者之一,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反思和质疑之声也一直未断。

 

  从世界制造业产业分工看,虽然已经不是衬衣换飞机的时代,但中国制造业仍未能摆脱世人眼中的低端概念。2015年春夏之交,中国游客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的风潮,虽然最终发现这些产品的制造产地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但仍然让业内开始反省。制造业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的总体位置,是抢购风潮离不开的背景。

 

  按照“微笑曲线”的说法,中国制造业大多处在“微笑曲线”的最底端,换言之,中国的制造企业大多处在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环节。中国制造业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都是为世界知名牌品代加工,缺乏对自主品牌的培养和推广;一些制造企业更是什么赚钱生产什么,缺乏战略眼光。

 

  工信部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概括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根据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产业蓝皮书》显示,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中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高,2013年前者占30%,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17%。

 

  另一方面,有专业人士认为,制造业从粗到精、从低到高发展也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的进程和取得的飞跃发展已经相当不错,但这种状况现在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整个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步伐已经很明显,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变。

 

  制造业企业要专注于行业本身和企业自身实际,力求做深做精。千万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抽逃流动资金或将资金挪

 

  入房地产等热门行业或者放给民间借贷公司做高利贷,从而打乱固有的生产格局,将主业拖入泥潭。百年企业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专一’。”罗军认为。

 

  “与服务业的竞争力相比,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强势地位,是推动中国出口市场份额持续上升的主体力量。”蓝皮书介绍。

 

  势在必行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撰文称,“成本优势丧失”、“渠道优势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是中国制造业的三大痛点。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势在必行。

 

  “我们可以把《中国制造2025》规划视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或者是中国版的智能制造路线图,这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罗军认为。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业是强国之本,建设制造强国势在必行。《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它是为应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出台的整体谋划。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都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发展既面临发展中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过程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面临着不同的新挑战。相同的是,中国的制造业要发展,就必须解决传统优势弱化,新优势的积累等难题。从目前来看,新兴产业还需要培育和引导,但不是全面开花的时候,避免一窝蜂地盲目上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6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