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旺报》刊文,提及有个江苏女孩,参加台湾交换生计划。她在台湾呆过一段日子后,迎接台湾的室友来大陆,带着室友到处游玩。
可这位台湾女孩,每到一处,总是要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她会问:博物馆里写的“爱国主义基地”是什么意思?又或是:入口的安检,为何会这么严格?
江苏女孩却从未想到过这也是问题,被问得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应付一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特色”吧,习惯就好啦!
台湾女孩却笑嘻嘻地说,有些事情,不能用一句习惯概括全部,这是不负责的行为喔。
江苏女孩说:正是台湾女孩这种有些“不讲理”的追问,才让她关注到了很多此前从没有关注到的细节。台湾女孩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让江苏女孩看清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
——但实际上,这根本不是什么细节,而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这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源于目的完全不同的教育!
(2)
Fangliyan先生,是位在日华人。近日他陪同一个国内来的教育旅行团,参观了长野县中学,并傍听了历史课。所历所见,让他大为震憾。
长野县中学的历史课,讲的是日本近代史,是关于日本战败后签订的两项条约内容。一个是《旧金山和约》,一个是《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老师分别将条约的内容向学生作了解释,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该条约的签订是好还是不好。好的话,好在何处;不好的话,又是为什么?
关于《旧金山和约》:学生们讨论之后,做了如下回答:
认为签得好的意见:避免了战败后的赔偿问题。日本就此重归了国际社会。
认为签得不好的意见:留下了至今未解决的北方领土问题。没有中国和朝鲜这样的战争被害国参加的条约签订,是不合理的。
关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学生们讨论之后的结果是这样的。
认为签得好的意见:没有战斗力的日本有了美国的保护。不与美国为敌比较好。
认为签得不好的意见:致使美国的军队至今残留日本。留下了冲绳美军基地问题。
Fangliyan先生说:日本老师让中国学生也参加讨论,并希望他们发表看法。但据带队的中国老师说,中国学生不习惯于这样的教学,因为中国式的教学还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是已有定性的内容,对此评判是非曲直,在中国的课堂上是不太可能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差距。
(3)
Fangliyan先生所见到的,是一种启发性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式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基本资料的识别、辨析、研判,运用逻辑推理,最终得到符合常识的结论的过程。受过这种良好训练的人,就会掌握有效的思维技能,形成良性的思维习惯,在任何涉及于智力或想像的领域,轻易不会被误导。
这就是台湾女孩,来到大陆会问个不停的原因。因为她具有的是批判式思维,掌握了充足的思维技能,一旦发现与常识不符的怪异现象,自然就会流露出讶异。
这也是大陆女孩,无法理解台湾女孩的问题。因为大陆孩子受到的教育是灌输式的,不是让你学会思考,更无法让你掌握思维技能,你必须要接受某个固化的结论,哪怕你对此结论稍有疑问,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分数,甚至影响到你的前程。这沉重的代价,决非是一个孩子能够承受得起的。
比如说“爱国”这个概念,对于受过正常教育的台湾女孩来说,你生长于一个国度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及财产保障权,你的劳动受到社会承认,你所创造的价值受到社会尊重,你的付出与你的酬报相对来说对等,你身边人的普遍观念是爱、尊重与感恩,而不是仇恨、污辱与伤害。你自然而然就会爱惜这个公正的环境,不需要什么人耳提面命,爱国只是你发自内心的充沛情感。这种思维境况下的孩子,突然看到“爱国主义基地”,难免困惑。因为对她来说,一个值得她爱的国家,不需要基地她也会爱。而如果这个国家无法保障她的基本权力,就算是拿基地把她围起来,她也难以接受。
同样是爱国这个概念,在大陆却完全与个人的品德行为无关,你努力工作不是爱国,你奉献纳税却被骂为奸商,你潜心学术却会被骂汉奸,你扶起倒地的老人只会遭到讹诈。相反,殴打老人的讲师说他爱国,骂娘的教授说他爱国,爱国不再是全体国民的朴素感情,成为了一些德品极可疑人士的特权。最终的结果,爱国成为无良人士的代称,正常的是非黑白价值判断,在此完全颠倒。
环境是比课堂更重要的教育。但环境的异常和进一步恶化,让我们的教育始终停滞在低质量成品灌输的原始状态。这时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而如同标准化的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是同质产品。而这种工业化教育的产品特点,就是价格低廉,同时对环境造成可怕的污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不值钱的原因!
论及知识储备,我们的学生只强不弱,但在国际竞争上却占不到优势。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回避了最根本的智能开发,回避了思维技能的训练。
(4)
有关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与训练,历史学科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堪称重中之重。但我们的历史教育,却完全固化为不合时宜的教条。说到古代史,凡是加强中央集权就是正面,凡是群体暴力就是农民起义。说到近代史,凡是签订条约就是丧权辱国,凡是排外对抗就是爱国主义。由于这种极端而片面的标签,与真实的历史无关,只是一种旧时代观念的痼疾残留,所以我们的历史教育,竟尔变成了失其具像的残酷化折磨。这种教育,决无可能达成于智力开发的目的,只会导致极端的厌憎情绪。
日本有《旧金山和约》,有《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从好坏得失两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而我们也有类似的《南京条约》,但我们的学生绝不允许擅作价值判断,课本早已给你作出了标准解释。拿起课本,你只需要背下这句话:
《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对你说:孩子们,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人来说好处有哪些,坏处有哪些……如果真的有哪个老师斗胆这么说,你会知道后果有多严重!
在我们的观念中,潜移默化的植入了绝对性的观念,一个东西好,那它就是好,从头好到脚,连排泄物都好——这个不举例,你懂得。一个东西坏,那它就是坏,所谓头顶长疮,脚下冒脓,坏透了——比如《南京条约》,就是这样。这时候如果再有人把什么辨证法拿出来,扯什么一分为二,那你会死得极惨!
历史老师和政治老师,就在这里撞车打起来了!你听历史老师的,政治不及格。你听政治老师的,历史不及极。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学校决不让你进行价值判断、决不让你掌握批判性思维了吧?
学校也是为你好。
最后的结果是,你的分数是以智力的牺牲为代价。智力萎缩多少,分数就会增加多少,此消彼长,我们得到了高分数低能的废物。
就这样,我们远离了批判式思维的启迪与开发,远离了思维技能的掌握,最终失去的,是我们自身的智力,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能力。
——徜如果有谁认真的看一下《南京条约》的具体条款,定然会让你大吃一惊!
(5)
不平等、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共计十三条,第一条是这样规定的:
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