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农业科技合作结硕果
川渝两地联合攻关培育的“川江1号”填补了我国长吻鮠新品种的空白;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Q优12”优质稻在四川绵阳已推广种植1万余亩;赏食两用的“豆美1号”蚕豆在四川松潘“开花结果”……11月24日,在“中国春橙之都”共建、川渝农业科技成果发布暨2023重庆市园艺学会年会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共同发布了遴选的100项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成果,涉及粮、油、果、蔬、茶和农机、加工、工程等多个领域,现场重点宣传推介了其中20项成果。
“‘Q优12’产量高、直链淀粉高、胶稠度也高,适宜加工米粉、米线、凉粉等米制品。值得一提的是,‘Q优12’新米可以直接加工成米制品,无需添加任何辅料,口感特别好。”发布会上,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子超介绍了这一款米制品加工专用稻,该品种目前已在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地大面积种植。特别是在四川省绵阳市,作为绵阳米粉专用稻主推品种之一,“Q优12”已在该市三台县、梓潼县推广种植1万多亩。
“针对农旅融合发展对赏食兼用型蚕豆的品种需求,我们育成了始花早、花期长、花色艳、花朵香、花姿美的蚕豆新品种‘豆美1号’。”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杜成章介绍,该品种适合在观光农业场景中种植,已在四川松潘、重庆永川和重庆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示范应用。不仅如此,围绕赏食两用蚕豆、豌豆,川渝两地通过合作在四川松潘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种植了1000余个品种,既有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锦美”“豆美1号”,也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川彩豌1号”。
“有句话叫‘不食江团,不知鱼味’。江团学名长吻鮠,鲜美刺少,广受欢迎。我们育成的新品种‘川江1号’遗传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度高,能有效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专家牟成艳表示,长吻鮠“川江1号”是川渝联合攻关培育的第一个通过国审的水产新品种,填补了我国长吻鮠新品种的空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水产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依,在农业资源禀赋上也相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该区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重要农产品保供压力大,亟需依靠科技协同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雄表示。
2020年11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川渝两地100多家农业单位,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盟成立以来,聚焦农业产业需求,紧盯粮食安全、种业自立自强等重点任务,川渝共同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和人才培养上发力,为科技助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蹚出了新路子。
近五年,围绕川渝两地主要粮经作物新品种选育、“四新”重点科技攻关、“五良”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20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属单位和分院分别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30多家重庆单位开展科技合作近60项,合作项目总经费达5100万元,在协同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携手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目前,,川渝两地携手推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连年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推介会。在潼南举办“专家田间晒成果、农民云端选技术”成果推介会;在垫江举办川渝稻油轮作与新建高标准农田高产高效种植现场观摩会;在松潘举办赏食两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暨高原生态区三产融合发展论坛;在射洪、开州等地举办“农科专家进基层、农业科技市州行”……科技成果不断从农科大院走出,一朵朵“科技之花”在川渝大地盛开。
“这些‘拳头’产品通过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上精准出招,带动农业产业再次跑出提质增效‘加速度’,助力成果应用区成为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特色鲜明、引领乡村振兴的展示区和示范样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剑飞表示,将以本次成果发布会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和拓展川渝两地农业科技合作,把协同推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农业提质增效,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川渝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 首届天津·汉沽草莓文化节启动 推动乡村振兴数字化发(2023-12-29)
- 全面展示竹产业发展成果 首届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2023-12-29)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进入二审 充分保障农村集体经(2023-12-29)
- 全国内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场会在黑龙江大庆召开(2023-12-29)
- 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总结会在北京召开(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