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
【摘要】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阐释中,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是一项关乎破题准确与否的前提性工作。当前,围绕这项工作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并未达成清晰一致的意见,这与相关讨论陷入误区有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方向。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一种以当代人文经济实践为现实来源,以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化对经济的引领、浸润、赋能作用及其运作机理为研究目标,以弘扬经济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价值指向的知识和学问,其在本质上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出场路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目标、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学科视界、经济与文化双向驱动的核心主张、“润物细无声”的实践要求,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本质内涵的具体展开和必然反映。
【关键词】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人文经济 本质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4/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3.006
【作者简介】桑明旭,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著作有《资本逻辑与公共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视域》、《走进马克思的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哲学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论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论文)、《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论文)等。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1]研究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理论界、学术界布置的一项重大研究任务,我们要站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和实践高度来理解和把握该理论任务的重大意义。在以高质量研究阐释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准确阐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即何谓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一项关乎破题准确与否的前提性工作。
厘清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亟需走出“四个误区”
当前,学界围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出场背景、核心主张、实践样本、重大意义等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积极有益的成果,但是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这一前提性问题上,却未能达成较为清晰一致的意见。之所以如此,与相关探讨陷入如下误区密切相关。
一是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学科,旨在剖析各种文化产业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经济规律。文化产业经济学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这种理论关联性是由文化产业经济与人文经济之间的实践关联性所决定的。但是,如果据此将文化产业经济等同于人文经济、将文化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人文经济学,则会极大地窄化、矮化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和理论高度。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会必然导致人文经济的繁荣,其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所批判的那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是“微不足道”和“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的文化手工业,[2]还是后来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那种“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3]的文化大工业,其所追求的目标总体上都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人文因素在其中只是经济利润创造与实现的条件和手段。这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所倡导的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如果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则很容易陷入仅仅把文化作为资本增殖的一种要素、把人文经济看作产业经济的一种类型、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看作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理论窠臼之中。
二是在西方人文经济学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随着学界对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热情的日益高涨,西方人文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斯·韦伯再到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一大批持有鲜明人文主义立场的西方经济学家受到了广泛追捧。诚然,西方人文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现代人文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日益陷入“人文危机”的原因和现状的批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问题在于:其一,尽管西方经济学在其诞生之初就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但是这种人文是抽象的,其在本质上不过是资本的意识形态表征。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缺点在于“对人的漠不关心”。[4]其二,尽管西方现代人文经济学号召“要让‘人文经济学’(Humanomics)来接管经济科学的发展”,[5]但是其所秉持的却是自由主义的理论立场和主观主义的理论逻辑,这与“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6]即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如果我们在西方人文经济学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那么在阐释其马克思主义渊源即“魂脉”的时候就必然会遭遇严重的理论障碍。
三是在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马克思经济学思想演进过程中,人文色彩表现得最为浓厚的时期是其青年时代,这导致人们在执马克思之名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时,习惯于到其首部经济学作品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寻找理论资源,并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与马克思在该作品中表达的人本主义经济学等同起来。必须承认,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经济学思想有其重要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的确构成马克思人文经济思想探索的开篇之作;但是总体上看,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经济学思想尚未成熟,远未达到他后来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阐发的经济学思想的理论高度。马克思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青年马克思所阐发的人本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其对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抽象的人”的层次,对人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的看法还是含混不清的,也尚未找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经济学思想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是因为他在这一时期还未摆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制约,正如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7]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作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当代表达。
四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原初意义上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异质于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阐发的经济学思想虽然没有高举人本主义大旗,但在理论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上却走向了成熟。“《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8]它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本质、内在矛盾和演进规律,为当前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立场和方法;但是,如果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经济学思想不加区别地完全等同起来,也会造成一定的理论混乱。一方面,“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在理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时,直接将《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经济学思想简单套用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真精神的。另一方面,“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0]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尽管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现实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时代相比在一般本质上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但是诸多阶段性、局部性的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发展和实践演进必然推动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表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也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境界。忽视这一点,不仅会误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会遮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当代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我们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指明方向
- 山东春节航空客流超90万人次 单日客流量达12.7万破纪(2025-04-15)
- 三亚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5-03-10)
- 泓德远见回报混合(001500)基金净值(2025-03-05)
- 外国媒体和国际人士看好中国经济(2025-03-05)
- 陕北说书精彩亮相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献礼演出《澳门20(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