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理由抹杀历史真相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2013年9月17日举行的记者会上,曾这样解释“日本明治时代的工业革命遗产”申遗的理由:它“体现了日本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历史,并且涵盖了岩手县釜石市的遗产,若申请成功将对(3·11地震)灾后重建援助作出巨大贡献”。
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从日本方面给这个项目最初拟定的名称——“九州、山口的近代化工业遗产群——非西洋世界的近代化先驱”,就可以看出端倪。即使是在其修订后的申遗文本中,也直言不讳地强调日本是“非西欧地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因此申报这个项目具有“世界史意义”。
至于这个把造船厂、钢铁厂、海军遗址、炮台打包在一起的项目究竟具有什么世界史上的重大意义,日本方面的说法是,该项目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标准中的3条:体现了来自西欧的先进技术与日本传统工艺的结合、创造了日本独特的工业技术文化、是日本用半个多世纪实现“急速的工业化进程”的象征。第三条也是安倍政府尤其强调的。不过,对于日本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对琉球王国、李氏朝鲜、清帝国进行的野蛮侵略和奴役掠夺,安倍政府却只字不提。
众所周知,日本天皇明治于1867-1912年在位。梳理这一期间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不难发现1894-1895年间的甲午战争、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是其中两大关键节点。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获得清政府赔偿军费达白银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白银2亿3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另外,日本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船只、兵器、机器、粮食,其价值约1亿两白银。难怪当时日本内阁的核心高官会兴奋不已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的日元,(日本政府当时每年)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转引自军事科学院肖裕声少将文章《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参见2014年07月23日《光明日报》第11版)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从旅顺、大连到长春以南,臭名昭著的关东军开始驻扎。日俄战争期间和之后,日本强迫李氏朝鲜先后签订三次《日韩协约》,并最终于1910年将其吞并。
工业革命时代的工业以煤矿为主燃料,从煤产量可以看出工业化程度。1875年日本煤矿开采量为60万吨,1894年为500万吨,1905年暴增到1300万吨,1913年更飙升到2130万吨。
蒸汽船和铁路是工业革命时代最重要的发明,它们的成长率象征着世界未来加速发展的潜力。1873年日本只有26艘蒸汽船,1894年发展到169艘,1904年骤升为797艘,1913年更是达到了1514艘。铁路方面,1872年日本铺设铁路18英里,1894年达到2100英里,1904年蔓延为4700英里,到1914年则突破7100英里。
冰冷无情的数据是如山的铁证,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日本明治时代实现急速工业化的真正动力:是阿里山被砍伐的千年红桧,是白山黑水间的铁矿煤炭,是琉球群岛的转口贸易,是朝鲜半岛的无尽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