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深邃古远的黎族文化
时至今日,深邃而古远的黎族文化仍然在黎族社会中有着很大影响。黎族文化除继承百越民族文化的文身、贯首衣、儋耳、水稻耕作、树皮布、织贝等传统外,还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民歌民谣、音乐舞蹈、工艺美术、黎医黎药、历法、自然宗教、木鼓、敬雷崇蛇、氏族墓地、钻木取火、船形屋、独木器、黎锦、制陶、渔猎等等。
探寻海南岛原始居民起源
2013年春季,海南省陵水地区发现大面积史前遗址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关于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来自哪里,一直存有争论:“南来说”,“北来说”,甚至还有“西来说”。专家们认为,陵水史前遗址的出现或可解答这一问题。这也让本报记者对黎族神秘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好奇和向往。
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曾提出“南来说”,认为海南最早的人类来自于南洋各民族,因为黎族的文化与印度尼西亚古代马来民十分类似。但也有学者提出“北来说”,持此观点的学者通常认为海南黎族的祖先是我国古代越族的一支,即骆越,他们约三千年前从我国南方沿海大陆地区陆续迁到海南岛。海南省博物馆馆长、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丘刚向记者介绍,除此“两源说”,还有“多源说”等。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其中包括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据资料统计,这9个市县的土地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8.8%。北部地区的万宁市北大、南桥、三更罗、长丰、礼纪等镇,儋州市的南丰、雅星、兰洋等镇,屯昌县的南坤镇,琼海市的会山镇以及海口市、澄迈县等地,也有相当数量的黎族人居住。
体验黎族生活4月初的海南,烈日当头,白天平均气温已在30摄氏度左右。由于清明将至,祭祖先成为海南人心中的头等大事,海口市繁华街区的不少商店都已暂停营业。此时此刻,在哪里可以见到典型的黎族文化?
海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王建成建议走访乐东黎族自治县,并介绍了黎族大姐王秀芹做“向导”。
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南部,主要有黎族的哈、杞两种方言。由于居住区域、语言以及生活习俗均有差异,乐东又自然而然地分为若干次方言区(或土语支),成为黎族文化最为丰富的地方。
从海口出发,经过7个小时车程,记者到达乐东。如果不是知道自己身处黎族自治县,记者眼前所见真的只是一个寻常的小县城商业街、连锁服装店、强劲的音乐,嗅不到任何少数民族的气息。
原海南省副省长、现任海南省民族学会会长王学萍告诉记者,在海南各县级地区,没有纯黎族的地方。虽然还有纯黎族的自然村寨,但没有纯黎族的乡镇。没过多久,王秀芹前来与记者碰头,去往乐东罗活黎锦工艺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平房里,陈列着黎族特色的各种物品,黎族服饰、纺织工具、渔业和农业生产工具,还有黎族陶器、生活用品等。王大姐告诉记者,这里的物品总数量约1万多件,都是她从附近县的一些黎族村寨收购的。从10多岁开始,王秀芹就对这些物品着迷,收藏了一部分,工作以后,她越发有意识地到临近市县的黎族村寨收集这些即将消失的物品。村民们一般会免费给她,有时候她也花钱收购。
近年来,根据海南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些政策,她和朋友一起创办了罗活黎锦工艺专业合作社。这个地方一方面展览她所收藏的民族物品,另一方面邀请附近村子里懂传统手工艺的老人来纺织黎锦,并不定期开办培训班,组织村里有兴趣的小孩来学习。在合作社上班的老人,由合作社包吃住,每月发工资。合作社生产的民族服饰主要卖给游客,每年三月三等大型节日活动时是销售高峰。
在合作社凉棚工作的两位老人讲黎语,无法与记者直接进行语言交流,但她们很热情,放下手中的工作,给记者展示她们的文身,并非常配合地当起了“模特”。
见识了文身、黎锦和其他一些黎族文化元素后,记者进一步提出想探访黎族原始文化。王大姐说,近年来,省里组织民房改造后,黎族人已经从原始的“船形屋”搬出,“大家都居瓦房或平房,也有建楼房的”。船形屋是黎族村落中最古老的一种住房形式,因其外形如一只倒扣起来的船而得名。这些黎族船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竹竿编墙,稻草黄泥做外墙,房顶戴一顶细密的“草帽”,看起来像倒扣在屋顶的船。
午饭后,王大姐带记者来到还留有船形屋的黎族村寨。椰林之中,无际蓝天之下,村寨弥漫的一种原始力量让人为之心动。“船形屋还在,但人早就搬走了。”王大姐指着一处房子对记者说。
黎族人是何时开始建造船形屋的?当地老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相传,雅丹公主因触犯家规受到惩治,被其父皇置于一条船上,顺水流到一个孤岛。公主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上山砍来几根木桩,竖立在海滩上,然后把小船拉上岸,底朝天放到木桩上做屋顶,又割来茅草遮住四周,白日外出,夜晚睡于船形屋中。后来船板烂了,她割来茅草盖顶。这就是如今黎族船形屋的来历。
相处半日后,王大姐的几位黎族家人在院落中支起了圆桌,为记者准备特色晚餐:芒果煮小海鱼、红烧鸡、自酿米酒等。黎族老乡们还给记者讲述了黎族的酒文化。
对于热爱生活、性格豪爽的黎族人,酒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节日、婚娶、丧葬、入新屋、生育和举行宗教仪式等,都要饮酒,敬酒对歌往往通宵达旦。春节时,每家院落大开,人们通常会一家一户轮流喝起来,直至天亮。黎族人不仅喜爱饮酒,还十分擅长酿酒,酿酒是黎族家庭手工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黎族的酿酒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方法独特。
酒和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融进了他们的血液,也体现了一些独特习俗。记者在王秀芹的一个亲戚家,见到一只高约四五十厘米的酒缸,小口,土黄色。缸上有六只动物图案,模糊辨认有牛、狗、鹿、青蛙等。酒缸的主人告诉我们,这个缸是家族流传下来的,原有一对,现在只剩一只。酒缸用于酿造、贮存米酒,满了就埋在地下,贮存时间三个月到十年不等。如果村中有人感冒生病,就会来买这个缸里存着的酒,等病好了,再买酒来还到这个缸里。这个酒缸时时都要有酒,不能空着,而且绝对不能拿出门,即使倒酒也是倒换到别的缸里拿出去,缸始终保留在家中。
黎学研究尚有较多欠缺
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古代黎族的历史文化主要记录在汉文中。周秦时代,史籍所称的“雕题”、“儋耳”或“离耳”、“穿胸国”或“贯胸国”等,就是最早关于黎族的记载,反映当时黎族的先民文身、佩戴大耳环、穿贯首衣的习俗。
汉代以降,内地人对黎族了解和认识逐渐增多。从汉至民国,涉及黎族的著作、文章多达千种以上。到了宋代,文人对黎族的居住、生产、生活、服饰、文身、音乐、舞蹈、婚姻、丧葬、宗教以及民族特征等有较多的记载。明清时期,官方志书对黎情记载日详。
总的来说,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对黎族的认识还是十分肤浅的,对黎族的内部状况知之甚少,对黎族内部族群分类也不科学。有根据封建化程度进行分类的,如“生黎”、“熟黎”等;还有根据服饰等特征分类的,如“大鬃黎”、“剃头黎”、“细藏黎”、“黑忏黎”、“生铁黎”等。
王建成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学科,黎学应该产生于20世纪初西方民族学传入中国以后。
- 陕西省侨界代表人士研修班开班(2024-11-14)
- 【天籁限时优惠 目前14.78万元起售】北京海润嘉(2024-11-04)
- 软科发布中国大学排名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位列陕西民办(2024-10-24)
- 走进西安翻译学院校史馆 感悟不断前行的西译精神(2024-10-24)
- “意外英雄”停止网络攻击是英语22岁的博主(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