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中国人抗战的心灵史

移动版    时间:2015-07-10 09:14

url:,id:0

抗战史无疑是今年出版界的热点。《抗战家书》《红色影像》则是其中颇为特殊的两种,是在信纸和胶片上留下的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记忆。

《抗战家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红色影像》,司苏实编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出版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张文静采写

▲张自忠家书

▲左权家书

《北岳区反扫荡战斗》(沙飞1940年冬摄)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这是张自忠在致战友的信中所写的一段话。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左权在致妻子刘志兰的家书中如是写道。

在刚刚出版的《抗战家书》一书中,这样朴实但真切的表达比比皆是。

这本书收录了来自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等抗战先辈的近100封家书,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也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如今,当人们穿越历史硝烟再读这一封封家书时,仍会动容。

“书中收录的家书,最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最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涵盖14年中国抗战的全过程。”该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告诉记者,“其中,有的是真正的战地家书,是将士们从战场上写作、寄出的带着烽火硝烟的书信。也有来自后方人们的家书,包括商人、学生、出版界人士等。他们在信中也提到了日寇入侵对生活的影响等与抗战相关的内容。”

据张丁介绍,这本《抗战家书》在2007年就曾出版。此次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选择增加了15篇家书,包括张自忠、谢晋元、戴安澜等抗日将领们在戎马倥偬之际写给亲人的书信,有些家书甚至在写好后都未来得及发出。同时,也新增了来自台湾同胞的家书。

“书中收录的家书主要来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馆藏,都能找到原件。我们将家书原件的影印资料,连同主人公的照片和背景介绍等一并呈现在书中,让读者获得更丰富的内容。”张丁介绍说,“有个别家书没在我们手中,比如张自忠和戴安澜的家书,也是我们与其后代联系,征得他们同意并请他们提供相关资料的。”

在张丁看来,与一般的史料相比,家书更带有感情,也更加真实和鲜活。“这些家书都是主人公当时写给亲友的文字,书中收录的家书,很多作者都不是名人,也没想到自己的书信以后会发表,所以上面的文字都非常真实。而且,家书是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可以说带着作者的体温。读家书的时候,你可以跟着写信人、收信人一起感受悲欢离合,那是非常能感染人的。”

书中有一封家书让张丁印象深刻,那是长沙保卫战期间,战士禇定侯在坚守阵地的间隙,给大哥写了一封信,描写了阵地的情况,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仅仅几天后,禇定侯就战死沙场。“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能重回当年的战场,让后人恢复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张丁说道。

“书中收录的家书中也有来自华侨的。他们在家书中纷纷表达了共赴国难的决心,记录了在海外宣传、筹款、支持抗战的故事。”张丁说,“抗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时期,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全体中国人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在这些有温度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遭受外敌入侵的时候,中国人是如何度过那段历史的。”

“在宏观的史书上,我们也许能看到壮阔的战争场面,但看不到具体的、鲜活的个人,看不到有血有肉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普通人。可以说,抗战家书反映了中国人抗战的心灵史。”在张丁看来,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对历史进行表达和评论,这就更需要权威的史料来让人们有所鉴别。“而家书就像档案一样,把历史以最原生态的形式保存下来。”

[责任编辑:yfs001]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7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