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艺翩翩入农家
保亭竹制黎族乐器。 记者 李幸璜 摄
竹管引水灌溉。陈耿 摄
琼海市嘉积镇益群村,为满月婴儿庆喜时,用这种精致的竹篮装满婴儿用品和食物,贴上红红的喜字。 李幸璜 摄
琼海嘉积镇益群村王桂花老人编织的竹器。 李幸璜 摄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海南,尤其是农村,人们对竹子的钟爱不亚于东坡。餐桌上香喷喷的竹筒饭,大山里黎族同胞腰间挂的竹篓,再细心一点,若是到房前屋后转一圈,竹编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更是随处可见,挂在檐下的鱼篓,闲置门前的鸡笼,至用竹篱笆作的院门,屋内陈设的竹凳、竹篮、竹床……农家人对竹子的利用,几乎渗入到各个方面。
鼻箫声里诉衷情
说起竹子在海南的运用,就不得不提起黎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曾在省民族博物馆工作的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辉山,是第一位系统和深入地研究黎族竹文化的专家,他曾写过一篇颇有名气的论文《黎族竹文化探析》,以四万字的篇幅,详细描述了竹子在黎族的农耕、渔猎、建筑、饮食、信仰和医药等领域中所起的作用。
倘使文字尚不足以让你信服,那么不妨来海南亲自体验一番。在五指山市一个叫“太平”的黎族村落,村民们不但用竹子编成篱笆保护水稻,还用竹条搭成架子种植豆角和茄子,山脚下,至今还有人用竹子当引水管;在东方市江边乡俄查村,用竹子编扎的房屋门户,坐得油光发亮的竹凳,打渔的鱼篓,各种竹制器具满目皆是;在儋州市南丰镇马岭排村,黎族百姓出门劳作时,必在腰间挎上一个竹篓,装上水壶,染蜡时也必须用到竹签,更不消说竹编的菜园栅栏。
其实,黎族百姓不但用竹子来制作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还将竹子应用于娱乐活动当中。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箫、笛、口弦等,都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乐器。其中就就有久负盛名的鼻箫。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景区,记者欣赏黎族“八音”演奏时,有幸看到了这种箫。
今年54岁的符阿公吹鼻箫在当地很有名气,不仅在景区吹给游客听,平时村里有聚会也都邀请他去演奏。符阿公说,鼻箫在黎族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里面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爱了。临成亲前,这位姑娘到槟榔园采槟榔,被峒主看上,并将姑娘关了起来。小伙子只好唱歌传情,峒主知道后,就把小伙子的舌头割掉,小伙子却砍下一节白竹,用鼻子吹出自己的思恋。后来,小伙子被峒主抓去处死,死前托人将鼻箫转交给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伙子坟前,把小伙子生前吹奏过的鼻箫曲吹奏了一遍,然后怀揣鼻箫,长眠于墓前。
一代又一代,传说没有老去。每当传统佳节或明月高挂之夜,黎家村寨的男女青年就会吹起鼻箫,互诉爱慕之情。一根小小的鼻箫,不知成全了多少黎族青年男女的美满姻缘。
筛子“筛”出好日子
筛子和簸箕,是两种传统的竹编生产工具,也是农村居家必备的生活用具。只要走进农家,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平时大都挂在堂屋或室外的墙壁上,或摊放着需要晾晒的物品,平放在院坝的平地、凳子、木架上。在琼海市嘉积镇益群村73岁老人史宏钊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全套八件筛子、簸箕。
据他介绍,筛子和簸箕的形状、编织材料和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四周用较厚的蔑块编织成圆形边框,底面用薄而细的蔑条编织成纵横交错的网状。区别在于筛面大小和孔隙疏密,筛子直径一般在60厘米左右,而簸箕一般直径在100厘米左右,而且底面没有孔。
“簸箕一般就是用来晾晒农家收获的花生、茶叶、油菜籽及辣椒、花椒、干果等作物产品,而筛子由于孔隙大小不同也有不同的用处。”史宏钊说,筛子的使用方法是先将要筛选的东西倒在上面,用双手平端起来环形晃动,颗粒大的就留在了上面,颗粒小的就通过小孔掉在了下面,农家人常用它来过滤粮食。
“筛子‘筛’出了好日子。”史宏钊介绍说,“筛子是我们祖祖辈辈就开始用的东西,以前生活条件艰苦,农民吃不饱,筛米的筛子都是疏孔的,孔隙比较大,只用把谷子、石子等比较大的颗粒物从挑出来就行了,后来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对生活要求高了,才出现密孔的筛子,把疏孔筛子筛出来的米再次过滤,将糠和米分开。”
记者向村民打听到了一位擅长竹编工艺的老人。他叫史业武,今年已有70岁,身材高瘦,手指修长动作麻利,十分灵活,一看就知道是个手艺不错的人。从16岁开始,史业通开始跟父母学艺,只花了一两天功夫,他就掌握了竹编技术,一对竹筛(疏孔和密孔),他最多只用30个钟头就能完工,鸡笼、撮箕、畚箕等简单的竹器自然不在话下。
时至今日,筛子和簸箕在益群村几乎家家都有,人们的生活还没有离开它们,有人还拿它们做起了生意,一般一对筛子可以卖到37元,村里几户人家就靠着这门技艺,过着非大富大贵、但也不贫穷的生活。
不同喜事挑不同的箩筐
人们常常说“好事一箩筐”,这话可不是随便瞎编来的。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竹箩筐也叫“日子箩”或“谷箩”,人们家里放上竹箩筐有五谷丰收之意,所以,每有喜事都会用上它,寓意好上加好。
史宏钊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对竹制的大箩筐,直径超过半米,高度也接近半米,每一根竹篾缠绕着另一根竹篾,甚至找不到打结的地方,他告诉记者,这对箩筐用了有快20年了,至今仍然好用。
“两个都装满,可以装上一百多斤谷子。”史宏钊老人说,每年村里水稻丰收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这种箩筐装粮食,而每逢喜事,它又是个好“挑子”。据他介绍,有老人过寿的时候,家里人就会在箩筐里装满猪肉、礼品,然后贴一个大红大红的“寿”字,挑过去祝寿,而要是有新人成婚,东西就会换成糯米糕、椰子粑等,上面贴的字也要换成“囍”。
看到记者对竹筐感兴趣,益群村村支书周启宁也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对竹箩筐。这对箩筐比史宏钊老人的那一对,明显小了很多,直径不到二十厘米,在当地被称作“花篮”,今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周启宁去看望一位老人时,老人送给他这对“花篮”。据他介绍,这对“花篮”的用处又不一样。“平时都不用它,这是小孩满周岁时用的。”
原来,村里人有个习俗,每家每户的小孩满周岁的时候,都会举行“抓周”仪式。家长将糯米糕、书、钱等东西放在“花篮”里,让小孩来选,看长大后适合做什么。而且,“花篮”上也要贴上红纸,但是不写字。
在离益群村80公里开外的海口市龙桥镇墨舞村,记者又找到另一对竹箩筐。当地人称为“篓子”,相比前两种,这种箩筐体型更小,直径只有接近10厘米,它的主人王昌国告诉记者,这对“篓子”是亲戚家盖房子摆酒席时,专门用来挑酒的。
如今,农家人依然保留着这一做法,平时这些箩筐都被束之高阁,只有办喜事时才拿出来,因为他们相信箩筐能带来“吉利”。
“方圆十里的小孩都睡过我编的摇篮”
在海南,墨舞村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竹器编织专业村,在网上搜索一下“墨舞村”,网页就立马会弹出“竹编”两个关键字来。
- 秦皇岛村庄规划设计本地编制(2024-12-19)
- 太原加班编写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24-12-12)
- 科创板抗癌药物股票,十大抗癌药物企业股票(附股)(2024-12-12)
- 株洲哪能做能源审计报告(2024-11-20)
- 遵义可以做资金申请报告(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