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4日 04:10 旺報
文/約翰托蘭
點閱449
我要評比
2/10
日軍侵華進攻上海的日軍指揮官(左起)長谷川清、松井石根、朝香宮鳩彥、柳川平助。(摘自網路)
南京大屠殺。(摘自網路)
帝國落日
進攻南京指揮官松井石根要求善待平民,屬下卻大肆屠殺。(摘自網路)
在日本國內,近衛首相對於南京暴行所知的部分比德國人還少。
儘管日本陸軍拒絕依循山本的建議解除橋本的職務,但英國還是寬容地接受了日本就攻擊「瓢蟲號」作出的道歉。陸軍甚至沒有責備橋本,繼續讓他指揮部隊攻向南京。
獸性機器殘虐暴行
至12月間日軍進入南京時,所有抵抗都已經停止了。在離開日本前,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將軍曾經宣告:「本人此次赴往前線,並非與敵人作戰,而是抱持前去安撫兄弟的心情去的。」入南京城後,他下令日軍「發揚日本的榮耀和光輝,並加深中國人民的信賴」,並「盡可能地保護和施惠於中國軍民」。
然而,日軍進城後,反而是殺人放火、姦淫擄掠。據一名目擊者所說,日軍追殺男女老少就如同「追捕兔子一樣,只要是還會動的,他們就開槍射殺。」即便是和日本友好的德國人也在一篇官方報告中,譴責日本軍隊是「獸性機器」。
直到松井上將得意洋洋地進城後,他才得知「軍紀和道德的敗潰」。他下令嚴格遵守之前下達的軍令,「確保不會再次犯下任何有損名譽的行為。」他宣布:「現在太陽旗在南京上空飄揚,皇道在長江南岸閃耀光輝。復興的曙光即將到來。此刻,我衷心期盼4億中國人民重新考慮。」然而,在松井回到上海一周後,又聽到消息說「不法行為仍有發生」。他在寫給南京指揮官的信中說:「必須嚴懲任何違反軍令的不法者。」
不過,日軍的殘虐暴行又持續了1個月。戰火焚毀了1/3的城市;超過兩萬名中國役齡青年被迫步行到城外,被刺刀或機槍加以屠殺。許多婦人和少女被姦淫、屠戮和肢解。無數年長的平民被搶奪和殘殺。一個月後,至少有20萬甚至多達30萬平民慘遭屠殺。
為什麼要對一個被日本視為自己文化來源的國家(就如同他們的羅馬和希臘)施以如此野蠻的行為呢?任何一國軍隊在國外失去控制,並犯下在國內絕不敢犯的殘忍虐行,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也無法解釋這次暴行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這些暴行可能是某些更激進的軍官所教唆犯下的,這些軍官認為,該給中國人一個教訓。
在日本國內,近衛首相對於南京暴行所知的部分比德國人還少。但他知道,儘管征服了大片土地,日本並非勝利在即,而是愈來愈深陷泥淖。近衛是個獨特的人──出身貴族,卻有顆社會主義者的內心。外表看起來就算不是很柔弱,也很溫和、靦腆和無力。對於那些熟識他的人來說,他極具品味,興趣廣泛,對事客觀;對於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他也能以同理心來傾聽。
事實上,由於他所展現的同理心態度,致使每個人都以為公爵與他們意見一致。因為他想了解一個問題的所有面相,所以總是耗時許久才能做出決定。不過,一旦做出決定,幾乎再也沒有辦法使他改變。
他的私人祕書牛場友彥回憶道:「他完全不可動搖。」近衛崇敬的對象屈指可數,其中之一就是貝爾福勳爵(Arthur James Balfour)。一般認為貝爾福勳爵並不適宜擔任首相的職務,但他就任首相後,決策果斷,極具效率。毫無疑問,近衛希望成為日本的貝爾福。
近衛公爵是近衛篤公爵的長子,也是近衛家族250年來第一個嫡長子繼承人。他的曾祖父為此還寫下無數首詩來表達喜悅之情。他出生後8天,親生母親就死於產褥熱。一直到他青春期時,都還以為他父親的續絃(近衛文的阿姨)是其生母。他後來說:「在我知道她不是我的生母後,開始感到人生不過就是謊言的編織物而已。」
他年輕時就得了肺結核。在那兩年時光,他除了盯著天花板和胡思亂想外,什麼事也不能做。從那時起,他就對弱勢者特別同情。他厭惡金錢、富豪和政客,為此還寫了許多激進的文章。在他長大之後,他還抱持著某些社會主義的信念,就在此時,他也反對特權階級。他給外人一種民主的印象,對所有人都以禮相待。他有一次對牛場說:「即便是乞丐也是賓客。」但他內心最深處卻還是貴族的思想,牛場最近回憶說:「他的貴族心態,遠遠超過你能想像的境界。」
處事矛盾卻似合理
所有關於他的事似乎都彼此矛盾,但卻又都相當合理。他跟美國人相處時會感到不自在,但卻把長子文隆送到美國羅倫斯威爾中學(Lawrenceville School)和普林斯頓大學讀書。他喜歡穿日本和服,而且十分挑剔講究,但穿起西裝時也感到相當自在。
他和夫人是自由戀愛而結婚的,但對他的一名藝妓情婦卻用情極深。他一生中,曾經兩次違反傳統家規:第一次,他廢除了讓第二、第三和第四個「妻子」在主屋內同住的規矩(「只有一名情婦是可以被原諒的,難道你不同意嗎」);第二次,不再寫家族日誌(「如果事實對我不利,我又怎麼能寫得下去呢?」)。
在他的5名子女中,他只有一次真正怒罵過其中一人,那就是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件,給在普林斯頓讀書的文隆,責備他飲酒作樂與荒廢學業。(待續)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旺報)
關鍵字:日軍、日本
點閱449
我要評比
2/10
訂閱
下一則:台北這座城
也許您會感興趣...
相關新聞
文/約翰托蘭
訂閱兩岸藝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