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4日 04:10 旺报
文/约翰托兰
点阅449
我要评比
2/10
日军侵华进攻上海的日军指挥官(左起)长谷川清、松井石根、朝香宫鸠彦、柳川平助。(摘自网路)
南京大屠杀。(摘自网路)
帝国落日
进攻南京指挥官松井石根要求善待平民,属下却大肆屠杀。(摘自网路)
在日本国内,近卫首相对于南京暴行所知的部分比德国人还少。
儘管日本陆军拒绝依循山本的建议解除桥本的职务,但英国还是宽容地接受了日本就攻击「瓢虫号」作出的道歉。陆军甚至没有责备桥本,继续让他指挥部队攻向南京。
兽性机器残虐暴行
至12月间日军进入南京时,所有抵抗都已经停止了。在离开日本前,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将军曾经宣告:「本人此次赴往前线,并非与敌人作战,而是抱持前去安抚兄弟的心情去的。」入南京城后,他下令日军「发扬日本的荣耀和光辉,并加深中国人民的信赖」,并「尽可能地保护和施惠于中国军民」。
然而,日军进城后,反而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据一名目击者所说,日军追杀男女老少就如同「追捕兔子一样,只要是还会动的,他们就开枪射杀。」即便是和日本友好的德国人也在一篇官方报告中,谴责日本军队是「兽性机器」。
直到松井上将得意洋洋地进城后,他才得知「军纪和道德的败溃」。他下令严格遵守之前下达的军令,「确保不会再次犯下任何有损名誉的行为。」他宣布:「现在太阳旗在南京上空飘扬,皇道在长江南岸闪耀光辉。復兴的曙光即将到来。此刻,我衷心期盼4亿中国人民重新考虑。」然而,在松井回到上海一周后,又听到消息说「不法行为仍有发生」。他在写给南京指挥官的信中说:「必须严惩任何违反军令的不法者。」
不过,日军的残虐暴行又持续了1个月。战火焚毁了1/3的城市;超过两万名中国役龄青年被迫步行到城外,被刺刀或机枪加以屠杀。许多妇人和少女被奸淫、屠戮和肢解。无数年长的平民被抢夺和残杀。一个月后,至少有20万甚至多达30万平民惨遭屠杀。
为什么要对一个被日本视为自己文化来源的国家(就如同他们的罗马和希腊)施以如此野蛮的行为呢?任何一国军队在国外失去控制,并犯下在国内绝不敢犯的残忍虐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无法解释这次暴行的规模和严重程度。这些暴行可能是某些更激进的军官所教唆犯下的,这些军官认为,该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在日本国内,近卫首相对于南京暴行所知的部分比德国人还少。但他知道,儘管征服了大片土地,日本并非胜利在即,而是愈来愈深陷泥淖。近卫是个独特的人──出身贵族,却有颗社会主义者的内心。外表看起来就算不是很柔弱,也很温和、腼腆和无力。对于那些熟识他的人来说,他极具品味,兴趣广泛,对事客观;对于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他也能以同理心来倾听。
事实上,由于他所展现的同理心态度,致使每个人都以为公爵与他们意见一致。因为他想了解一个问题的所有面相,所以总是耗时许久才能做出决定。不过,一旦做出决定,几乎再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
他的私人秘书牛场友彦回忆道:「他完全不可动摇。」近卫崇敬的对象屈指可数,其中之一就是贝尔福勋爵(Arthur James Balfour)。一般认为贝尔福勋爵并不适宜担任首相的职务,但他就任首相后,决策果断,极具效率。毫无疑问,近卫希望成为日本的贝尔福。
近卫公爵是近卫笃公爵的长子,也是近卫家族250年来第一个嫡长子继承人。他的曾祖父为此还写下无数首诗来表达喜悦之情。他出生后8天,亲生母亲就死于產褥热。一直到他青春期时,都还以为他父亲的续弦(近卫文的阿姨)是其生母。他后来说:「在我知道她不是我的生母后,开始感到人生不过就是谎言的编织物而已。」
他年轻时就得了肺结核。在那两年时光,他除了盯着天花板和胡思乱想外,什么事也不能做。从那时起,他就对弱势者特别同情。他厌恶金钱、富豪和政客,为此还写了许多激进的文章。在他长大之后,他还抱持着某些社会主义的信念,就在此时,他也反对特权阶级。他给外人一种民主的印象,对所有人都以礼相待。他有一次对牛场说:「即便是乞丐也是宾客。」但他内心最深处却还是贵族的思想,牛场最近回忆说:「他的贵族心态,远远超过你能想像的境界。」
处事矛盾却似合理
所有关于他的事似乎都彼此矛盾,但却又都相当合理。他跟美国人相处时会感到不自在,但却把长子文隆送到美国罗伦斯威尔中学(Lawrenceville School)和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他喜欢穿日本和服,而且十分挑剔讲究,但穿起西装时也感到相当自在。
他和夫人是自由恋爱而结婚的,但对他的一名艺妓情妇却用情极深。他一生中,曾经两次违反传统家规:第一次,他废除了让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妻子」在主屋内同住的规矩(「只有一名情妇是可以被原谅的,难道你不同意吗」);第二次,不再写家族日志(「如果事实对我不利,我又怎么能写得下去呢?」)。
在他的5名子女中,他只有一次真正怒骂过其中一人,那就是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件,给在普林斯顿读书的文隆,责备他饮酒作乐与荒废学业。(待续)
中时电子报关心您:喝酒过量,有碍健康!(旺报)
关键字:日军、日本
点阅449
我要评比
2/10
订阅
下一则:台北这座城
也许您会感兴趣...
相关新闻
文/约翰托兰
订阅两岸艺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