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投行回忆录(四)】2003-2005:搭建中国平台

移动版    时间:2015-08-16 07:20

  【财新网】(专栏作家 金弘毅)中银香港上市完成几个月后,董事长刘明康便被调职,筹备建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在2003年担任第一任主席。银监会的成立,大大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对于推动整个行业改革功不可没。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已经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剥离,但不能根本上改变格局。当时很多国际评论家对中国银行业看法极为悲观,甚至预言整个系统将要崩溃。

  从2003年开始执行的一系列措施,使银行业走上新的台阶,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除了注入新资本金和剥离不良资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独立和加强风险管理、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其中很多工作和中银香港的经历性质相似。当然,在全国范围内规模更庞大,牵涉问题更复杂。其中中国银行经过两年的努力,在2005年底完成了股权改革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工作。

  基于和中行长年的合作关系,瑞银成为其上市前的投资者之一。这是瑞银在全球罕有地投资另一家商业银行,我有幸全程参与。前期的准备和谈判工作很顺利,但临门一脚却差点出问题。当时瑞银内部已正式通过2.5亿美元的投资额,但在离签约前很短时间,中行要求我们增加到5亿美元。瑞银董事会在伦敦开会,我们十分担心内部无法仓促作决定。幸好中投首席风险官汪建熙正好在伦敦,可以安排他与我们的高层当面解释。最后顺利通过5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大家都捏一把冷汗。

  除了中国银行项目,我花了不少时间参与瑞银中国平台的搭建。在全球和亚洲,股票交易和研究一直是瑞银的长项。国内A股市场由散户主导,容易大起大落。我们建议让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A股,帮助市场进一步向成熟发展。但相关部门对亚洲金融风暴记忆犹新,担心热钱涌进涌出的冲击。我们投入不少功夫和时间介绍“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制,以及资本开放在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成功案例。重点就是能受惠于外资进入,但同时让中央银行有效控制总量及防止短炒行为。经过反覆论证,中国正式启动QFII,瑞银在2003年成为第一家拿到牌照的券商,并长期保持最大的额度,奠定我们中国股票业务的基础。在改革进程当中,外资若能了解国情、耐心投入,找到结合中国需要与境外做法,便可能抓住商机。瑞银QFII是个典型成功案例。

  中国境内市场的重要性,对企业融资业务也越来越明显。很多优质的企业选择只在A股上市,或想境内外两地上市。要全方位服务中国客户,我们必须有境内平台,才能两条腿走路。这段期间,中国证监会开始允许国际投行以合资方式进行境内业务,所以我们积极筹备。找什么样的合资伙伴最有利?当时内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要找强大的中方伙伴,才能利用对方的网络和客户基础;有人认为控制权最关键,所以要找个较弱的伙伴才会有话语权。这是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合资时,同样面对的问题。我们和其中一家主要中资券商探讨将近一年,始终没谈拢。但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并没白费,因为不久之后有个更好的机会出现了。

  随着中国企业的壮大,海外并购案子在2003年左右陆续增加,开始时集中在天然资源行业。中国无论是能源或矿产都有大量需求,为了确保供应稳定,并对冲步步上升的大宗商品价格,并购上游资源是必走的道路。那段期间,我负责瑞银亚洲的并购业务。除了协助天然资源行业的并购,我们也在其他行业积极探讨、寻求机会。其中成功帮助一家工业公司,收购海外一家同行,希望利用目标公司提升自身的技术。可惜事与愿违,几年后经济不景气导致需求下跌,文化隔阂使管理困难,加上复杂的工会和政治问题,该海外公司最终宣布破产。跨境并购对所有公司都是一个挑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不少外国公司在中国也经历过全军覆没的惨况。近年来,中国公司海外并购活动越趋活跃,行业多元化、规模也更大。“走出去”有成功也会有失败的案例,中方必须冷静慬慎地作综合评估。

  这段期间,我们中国以外的亚洲业务也取得不错的进展。2003年上半年发生“非典”疫情,很多出差飞行被禁止,整个区域内的资本市场变成一潭死水。但负面影响短短几个月便过去:我们五月份完成新加坡邮政的上市、七月份完成台湾中华电信的配售、十月份完成马来西亚Astro和印尼BRI银行的上市。

  透过一连串成功的发行,我们明显感觉到亚洲走出了金融风暴的阴影,国际机构投资人重新回到区内。而我们在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投入,都开始见到成效。业务不景气时,国际投行都难免面对来自总部的降低成本的压力。常见的一个处理方法,就是关闭一些国家的办事处。我总会尽量避免这种做法,因为这会给当地的客户、员工和监管部门会留下不良印象。团队人数再少也保留办事处:离开一个市场容易,但要再重新进入该市场就很难了。

  在我所参与的众多项目里,2105六合彩资料大全,2004年中国电信的注资配股及2005年的中国远洋上市令我印象深刻。中国电信2002年底上市时股市波动,必须将融资规模减半。2004年启动十个省份业务的注资及配套股本融资。4月下旬我陪着周德强董事长带领的高管团队全球路演。本来计划立即完成股票发行,但5月初市场环境不理想,当时真担心历史要重演,我们只好建议公司暂缓发行。好在窗口很快来到,5月19号早上我们和公司开电话会议,达成共识后中午停牌,下午完成17亿美元的股票发行。电信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回想当年要跟国际投资者花费口舌解释的小灵通业务,今天己经绝迹。不知十年后会是什么景况?

  如同其他国企集团,中远上市前要处理复杂的重组,包括如何处理上世纪90年代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中远太平洋。我们建议将其包含在中国远洋以下,但这在集团内备受争议。当时仍是中远副总裁的李建红牵头上市工作,作风大刀阔斧,问题一一克服。他仔细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后,支持我们的建议,并在最后得到集团采纳。很高兴见到他在2014年被任命为招商局董事长。

  中远上市路演将近结束时碰上一个难题。当时候很多分析师认为船运周期在接着一年将会转弱,使公司盈利下降。中远董事长魏家福一向热情高调、敢说敢做,大家习惯叫他Captain Wei(魏船长)。他不同意分析师的观点,在记者会上宣称“春江水暖鸭先知”,觉得下一年盈利会上升。

  联交所立即回应,认为这言论等同于盈利预测,需要审计师确认并加进招股书,意味着无法按原定时间表上市。我们想到一个补救办法,就是董事会发出正式公告,澄清董事长的讲话不代表公司。这样的公告十分罕见,当时我们在路演的最后一站纽约,我硬着头皮到“魏船长”的酒店房间里跟他反复解释、分析利弊。为了及时完成上巿,他最终同意这个安排。我学到的教训是,必须不断提醒领导们公开场合发言务必小心。

  基于我比较多参与金融机构相关的业务,我在2005年被任命为亚洲金融行业负责人。■

  作者为原瑞银亚洲投行部主管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18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