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帆船时代的末代船长
3月的一天下午,夕阳在海面上播撒着最后的霞光,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草塘村委会草塘村,海边的小木舟上,7位年过七旬的老者聚在一起。在这个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的小镇上,他们不过是一群普通的老渔民,但是沧桑背后,他们又有着极其特别的身份———帆船时代的末代船长。
李瑞良、伍书金、杨庆富、伍书光、吴淑茂、苏承芬、陈胜元……眼前这些帆船时代的最后一批英雄,《中国国家地理》称之为“中国海洋文明的最后一抹光辉”。年轻时代,他们为了生存,各自带上船员,相邀出海,驾驶着帆船随风南下,他们的相聚,或是在浩瀚南海之上,或是避风礁石周围,或者是无人小岛之上。如今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已过了古稀之年,除了偶尔在附近海域抓鱼为乐,已不再为了生存而冒险扬帆。镜头前的老船长们,并排在停靠在海边小舟前,手搭着手,这样的相聚,对这些相距不远的老人来说,实属难得。
海南船王黄学校
早在十五、十六世纪,海南岛的渔民驾帆船不但以西沙、南沙作为渔业生产基地,还在岛上建屋种田,从事农业生产。在众多经营南沙的渔民之中,文昌的黄学校当属著名的一位,被当地称为帆船贸易大船主。这位清末民初的海南船王,白手起家,从小在帆船上做船员做到大船东,继而拥有自己的帆船队,帆船贸易,在海南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成功典范。
黄学校最初只是一个船员,30多岁时拥有第一艘属于自己的大船。当时的大船,多是二桅或三桅风帆船,船上人员少则十二三人、多则十六七人。
有了船之后,黄学校开始做起了东家,从事南沙捕捞。帆船在每年冬季十一至十二月(阳历)乘东北风南下,先到西沙群岛,有些船留下生产,另一些停泊二三日后,再赴南沙群岛。经过冬春两季大约半年时间的捕捞作业,至第二年的清明、谷雨时节,除部分留在南沙群岛外,多数渔船乘风北返。
由于设备落后,当时海南渔船作业,主要不是捕鱼,而是捕捞其他海产品,主要的生产项目包括网钓鱼虾,捕捉海龟、捞取公螺(马蹄螺)、砗磲,采集麒麟菜等等。除了捕捞这些,还有海参,海参是南海诸岛的名贵海产,西沙、南沙群岛的海岸礁盘盛产黑尼参、白尼参和梅花参,单个活体达到一二十斤,加工晒干后质优价高,远销祖国内地和南洋各地。
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变了黄学校的海上贸易模式。最初,黄学校将南沙捕捞所得的海产品全部运回海南,除食用外,其余出售或交换其他生活必需品。有一次,他在商行里看到从印度运来的公螺壳,每一百司马斤(一司马斤相当于600克)值光洋(银元)一百多元,价格如此之高令他十分惊奇。
一艘帆船可载万斤公螺壳,往返一趟可得一万多块光洋。当时黄学校的帆船队有“和安号”“兴盛号”和“保安号”,每年海上贸易的收入可获利三万多银元,黄学校也因此发了大财。
木帆船解放海南岛
就在木帆船谢幕之际,木帆船还为海南立下了大功,木帆船打军舰,解放海南岛,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一段佳话。
解放海南岛是我军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跨海作战。在这次跨海作战中,木帆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北京军区原政委刘振华上将时任攻岛主力部队第40军118师政治部主任,曾担任登岛先遣团的总指挥。他后来回忆说:“解放军只有木帆船,攻岛部队是第四野战军,士兵多来自东北,是些不识水性的‘旱鸭子’”。
- 美味鲜果忙推送 特殊油墨在发光 鄂企“链”出更大朋友(2024-12-22)
-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申报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24-11-0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年新年贺词(2024-09-27)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开幕式上的致辞(2024-09-22)
- 湖北骄傲!武汉首位!刚刚,他当选了奥斯卡奖评委!(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