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向议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 (新华社/图)
日本的“皇国意识”并未因战败而被清除。2000年5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的森喜朗公开宣称:“日本是以天皇为中心的神的国家。”2013年4月28日,安倍在“主权恢复日”三呼“天皇陛下万岁”,就是明证。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为什么“波茨坦公告”是“促令日本投降”而不是“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表《大东亚战争终战之诏书》(简称《终战诏书》),宣布接受《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
同年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重光葵、武装部队代表梅津美治郎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向同盟国签署投降书:“我们兹宣布日本帝国大本营及在日本控制下驻扎各地的日本武装部队,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为什么“波茨坦公告”是“促令日本投降”而不是“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是省略的表述还是两者含义确有不同?《波茨坦公告》本身是否设有条件?日本接受该公告是否提出了“条件”?澄清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真相,而且涉及为何战后日本总是拒绝反思侵略历史的原则问题。
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差异战至日本无条件投降,曾是盟国对日作战的基本原则。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发布的《开罗宣言》明确提出“三大盟国将继续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斗,以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英三国1945年7月26日发表的《波茨坦公告》的措辞,和《开罗宣言》相比有微妙变化。《波茨坦公告》共13条,其中第5条规定:“以下为吾人之条件,吾人决不更改,亦无其它另一方式。犹豫迁延,更为吾人所不容许。”第13条规定:“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必须强调,《开罗宣言》的“日本无条件投降”和波茨坦公告的“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差异,而是对日政策上的差异。因为,在此期间,美国统治阶层对如何处置天皇和天皇制,经历了激烈争论,在政策上发生了不容忽略的变化。
一开始想保留天皇制1942年8月,美国国务院特别调查部设立了以克拉克大学乔治·布拉克斯理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胡格·博顿博士等远东问题专家为中心的研究班子,着手研究战后对日政策问题。据博顿回忆:“国务院在1942年秋首先选择的研究课题有……是否应保留天皇制?如应保留,那么是否应限制天皇的权力?如应限制,又应限制到何种程度?”
1943年5月25日,美国国务院战后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成员科威尔,递交了一份题为《日本天皇的地位》的报告,强调保留天皇制符合美国的利益。报告强调,“天皇制是极为有用的财富,不但是促进国内稳定的利用对象,而且是导致盟国对日政策能取得预期变化的利用对象。”
1944年3月4日,胡格·博顿主持制定了题为《天皇制》的文件,主张保留天皇制。该文件于同年5月9日作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PWC-116d号文件提出。
“天皇地位未定论”最终占了上风1944年5月,原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取代胡格·博顿出任远东司司长。老奸巨猾的格鲁提出了既不明言保留、也不明言废黜天皇制的“天皇地位未定论”,并获得前国务卿赫尔的支持。他们认为,提出“天皇未定论”有三大裨益:第一,能缓和美国内部主张废黜天皇制的“强硬派”和主张保留天皇制的“稳健派”的矛盾;第二,能令日本政府感到“国体”能否“护持”尚无定论,并使日本左右两种政治势力同时对美国寄予期望;第三,能使美国根据日本战后的政局,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
1945年7月2日,陆军部长史汀生组织拟定了一份关于战后处理日本的草案,史称“史汀生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成为美国提出的《波茨坦公告》草案,其中写道:“可以容纳一个现王朝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制。”但是,“公告”草案遭到国务院和主张废黜天皇制的军方“强硬派”激烈反对。7月6日,助理国务卿麦克利什向刚刚就任国务卿的詹姆斯·F.贝尔纳斯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强调:“无论天皇现在对我们会多么有用,他都可能是今后一代人最大的危险源。”7月14日,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战略评估委员会建议删除“公告”草案中关于保留天皇制的内容。
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成功进行了原子弹爆炸试验。原子弹爆炸成功,为“强硬派”增添了一个重要砝码。迫于“强硬派”压力,手机斗地主单机版,7月17日,国务卿贝尔纳斯建议删除“公告”草案中保留天皇制的内容并获得杜鲁门总统的同意。7月18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杜鲁门的意见提出,将保留天皇制的内容改为“日本国之最终政治形态,由日本国国民自由表明之意愿决定”。这一内容后体现于《波茨坦公告》第12条。原先决定明言的“保留天皇制”,改为“天皇地位未定”。
日本外相对公告的解读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如何实现“体面媾和”正式提上了日本最高统治阶层的议事日程。1945年7月7日,天皇裕仁亲自向铃木首相提议,派遣执天皇亲笔信的特使前往苏联。”在裕仁的《天皇独白录》里,他对所以作此抉择这样写道:“所以选择苏联进行斡旋,是因为其他国家皆势单力薄,即使进行调停,仍有遭英美压制,难免最终无条件投降之患。若是苏联从中斡旋,则其既有实力,又与我有缔结中立条约之情谊。”
另一方面,日本通过其他途径通过透露底线进行试探。7月7日,美国驻瑞典公使致电国务卿贝尔纳斯,称日本驻瑞典使馆武官小野寺信少将向瑞典亲王伯纳多特表示,保留天皇制是日本唯一投降条件。
日本的“试探”并未获得正面回应。7月26日,《波茨坦公告》颁布。翌日,日本外相东乡茂德在他的“外交手记”中记述了他收到公告的直感:“我通读了由美国播送的本公告。由于公告写道‘以下为吾人之条件’,因此十分显然,盟国并没有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同时,东乡茂德还在“外交手记”中记载了当天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如何回应《波茨坦公告》的情况:“与会者达成了待苏联有了明确态度后再作处理的一致意见……政府对公告不表明任何意见,由情报局(按:战时掌控媒体的机构)指导报纸等媒体尽量以不醒目的方式刊出,低调处理,并由事务当局对公告进行删节后发表。”
7月30日,首相铃木贯太郎在记者会上表示:“我认为三国公告重申了开罗会议精神。政府并不认为它有什么价值,因此予以‘黙殺’(英语被译为ignore即“无视”)。我们将朝着继续进行这场战争的方向迈进。”
原子弹和苏联出兵见日本“无视”《波茨坦公告》,美国决定按照既定方针使用原子弹,彻底摧毁日本的抵抗意志。1945年8月6日上午8点15分,B-29型轰炸机“爱诺拉·盖”号在广岛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的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在距地面近600米处爆炸,强大的光辐射、冲击波将大量建筑夷为平地。放射性污染更对该地区进行了持久的伤害。
当天夜晚,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投弹声明”:“7月26日在波茨坦发出的最后公告,是为了拯救日本国民使之免遭灭绝。但是,他们的领导者却断然拒绝接受这一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