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上都要阅兵了,看看日本还在干啥——日本政要抛出“侵略未定论”,在国内外散布淡化军国主义侵略性质的言论,日本政府还出台包括解禁集体自卫权在内的一系列安保法案,使得防止军国主义复活的“和平宪法”第九条名存实亡。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历史原因。日本对于军国主义侵略罪行及战争责任反省的历史性退步绝非偶然,今天就请大家跟思响哥一起来看看,近代日本为什么会走向军国主义?
“武士道”:军国主义者的文化基因
任何国家采取任何内外政策,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其民族文化的烙印。
从镰仓幕府到江户幕府,历经 700多年, “武士道”传统是在江户时代最终定型的。
何为“武士道”?“武士道一言以蔽之,就是‘骑士道的律条’,武士阶级的‘与高贵身份相伴随的义务’”。“义勇奉公”是武士的最高原则,舍生取 “义”,“勇”猛杀敌,报答主君的“御恩”,成为武士追求的目标和律条。武士的美德体现在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大义、廉 耻、诚实、忠诚等方面。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社会“士、农、工、商”各阶层中,武士成为身份的象征。他们大有“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气概,在成为“楷模”的同时,他们试图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丰富着“武士精神”。武士道就是这样,在七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到每个日本人的 血液中,菲律宾太阳网,成为大和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道、国家神道、军国主义在近代日本是如何衔接并影响着日本乃至亚洲社会的?明治维新后武士阶层的作用被新的征兵制所取代,武士的特权被剥夺。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权”运动逐渐被“国权”呼声所淹没,落魄 武士及其后裔以“浪人”的形象出现,形成下层社会民族主义土壤。这批人有国粹主义者、亚细亚主义者、日本主义者,他们倡导天皇主义、国粹主义、亚细亚主义、日本主义,他们反资本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对政府与西方列强搞“协调外交”耿耿于怀,他们排外、尊皇、主张向亚洲扩张利益,并准备与俄美决一死战。这些人是形成日本右翼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日本“国家主义”运动的“生力军”。
进入20世纪后,我们看到了武士道精神的复苏。在战后和平主义的微风细雨中它散发的是鲜花的芳香,但是,在战前军国主义的狂风暴雨中它带给人间的却是血雨腥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残忍杀戮以及对自己性命的轻视让人们看到了武士道精神的再现。“不要命”和“要人命”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最直白的表述,而这些在日本军人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日本军人不仅不尊重别人的生命,也拿自己的生命不当回事,这在“神风敢死队”身上已经得到验证。
日本武士崇尚像一夜之间香消玉殒的樱花那样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顶峰的精神境界。当武士道经过国家主义而与军国主义衔接时,其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会释放出巨大的政治军事能量。
“石原构想”:军事扩张的经济基础
石原构想的核心就是实行军事经济,或者说经济军事化。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日本轻、重工业以及农业发展基本平衡。进入后半期,产业结构偏向重工 业。作为军人石原深知,不论是对美持久战还是对苏军事优势,要达成这一战略目标都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而要想使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发展并适应军需,舍弃计划经济别无它途。军国主义政府实施的“战时经济”是这样,“石原构想”也是这样。所不同的是,“石原构想”更注重经济能力与生产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短期生产数量。不容否认,在军事优先这点上二者是相通的。
石原军事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整个东亚的革命性变革与一体化”来实现与美国所进行的“高层次的革命式的持久战”,但现实却向着与他设想相反的方向发展。面对东北日苏军事力量对比的逆转,石原的“亚洲革命战略”思想开始降调。1941年3月,由于他与陆相东条英机之间在军事战略以及作战方式的选择上产生重 大分歧,而被编入“预备役”待命。日本在政党势力凋零、国内经济萧条、军界内部战略思想不统一的状态下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陷入中国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