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遗孤:很高兴中国还惦念着我们
直到1953年公安局民警走进她家调查情况,8岁的徐明才第一次确认自己的身份。她当时倚在门外偷听。
“民警问我妈,你姑娘是日本孩儿吧?现在有政策要送日本人回国。我妈一口咬定不是。”后来询问继续,妈妈哭了,徐明冲进房门,抱住妈妈一块哭。民警走后,她什么都没有问。就在当年,中国将一批在华日本人送回日本。
徐明是在多年后才得知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她的亲生父亲是原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军人,母亲是随军家属。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徐明的父亲被苏联红军俘虏到西伯利亚。她的母亲只好带着5个孩子颠沛流离地逃难,最后来到牡丹江市日本难民收留所。徐明是最小的孩子,当时仅10个月大,一路已被饿得奄奄一息,而母亲已经没有奶水。
为了给孩子找条活路,她母亲背着婴儿,走到街上,看见路过的中国人就哀求人家收养她的女儿。一位姓李的木匠收下了这个孩子,后又转送给维新市场大院里不能生育的徐姓夫妇,一对40多岁的中年人。
1945年日本战败后,在日本军队撤退和遣返过程中,像池田这种被遗弃在中国、由中国人抚养长大的13岁以下日本遗孤有3000多人。
在大院里,徐家生活条件算相当体面的,养母的慈爱和善良对徐明影响颇深,她总给徐明买新衣服,把孩子打扮得干干净净。而院子里平房区的孩子们,则衣服脏兮兮的,还打着补丁。
徐明9岁时,家里生活一落千丈。养父生意失败,借了很多外债,每天都有讨债的堵门。一家人搬离原来的大院。养父为躲债一度消失。家中只剩下她们母女。马上过年了,眼看着别的孩子都有新衣服,她的养母从箱子里翻出一件几乎崭新的黑缎夹袄,给徐明改短成一件新衣。她每长大一些,养母就把夹袄的边放出一点。
年三十前夕,邻居谭大爷家给徐明家送来一块肉、一盆白面,说是过年了,让孩子吃顿饺子。当时国家供应的商品均是凭票购买。徐明猜,谭大爷之所以没直接送粮票、肉票,可能怕妈妈舍不得去换肉吃。
谭大爷走后,母亲果然跟女儿商量:你说这块肉怎么办?包饺子吧,一顿就吃没了。要是把肉换成棒子面,够咱娘儿俩喝上半个月的。徐明极为懂事,她主动选择换棒子面。
黑龙江的冬天极为严寒,夜里能达到零下30摄氏度。为了省下买煤火的钱,徐明凌晨两点就拎着竹筐,翻过大院的铁门,到附近饭店捡煤核儿。
尽管生活困窘,徐明的学业一直未曾中断。她的养母并不识字,但每晚都会坐在炕头,瞅着孩子把作业写完。得知徐明的家庭情况后,学校对徐明还免收两年学费。后来徐明如愿考上牡丹江师范学院,并于18岁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当地山沟里的一所林业学校教书,她在山沟里结婚、养育三个孩子,一呆便是10年。
1972年,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当地民警找到徐明,问日本友人有何需求。徐明就提了一条,养父母都是60多岁了,她想调回牡丹江工作,方便照顾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