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海美丽乡村建设:从县域探索到全国经验
文化为先生态为先民生为先
“琼海精神文明品牌”如何塑造?符宣朝的发言中给出了答案——以群众的期待和认同为准绳, 金鹰博彩公司骗子,以“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为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坚持文化为先、生态为先、民生为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规划、同步迈进。
在琼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明标语随处可见。它们或雕于青石、或刻于木牌、或缀于灯笼、或点入花丛,与田园美景有机融合,吸引人们争相拍照留念,“把核心价值观带回家。”
全市还广泛开展了文明礼仪、文明环境、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经营等五大文明行动,各乡镇以村史、民俗、古训、家风等历史资源传承优秀文化,并进行“好民风之村”、“先进典型户”等评选,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凝聚正能量。正是这种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基础抓起,以文化人,推动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农村落地生根。
与淳朴民风相辉映的是,良好的生态和清新的人居环境。
羊肠土路被宽阔的旅游通道、别致的骑行绿道取代;随地倾倒的污水,被网络发达的排污管道引至村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堆积成山的垃圾,及时被集中收集清运,村里再也闻不到异味……
“美丽乡村,生态美是前提、是基础。”符宣朝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既直观反映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也促进人们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琼海市坚持生态为重,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风貌。
不砍树就是保护生态的红线,不占田就是敬畏自然的红线,不拆房就是民生和谐的红线。
恪守着这些“红线”,琼海完善生态型规划,通过保护山水田林海的生态,挖掘区域特色的文态,构建田园化的形态,丰富生态型的业态,调整和谐发展的心态,逐步打造全域5A级景区。
与此同时,坚持生态型改造,建设生态型设施,营造生态型环境。去年琼海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理模式,全市全部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推行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
在琼海17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间50万琼海百姓共享的“幸福之屋”也正在搭建。
这间“幸福之屋”由四根柱子来支撑。一是12个特色小镇,“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作为连结城乡的重要支点;二是三大农业公园,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就地城镇化的根本;四是旅游绿道系统,作为全域5A级景区的纽带。
如今,这间“幸福之屋”已初显雏形。
风情小镇拉动了旅游、带旺了人气、促进了消费。潭门、万泉、塔洋三镇2014年新建铺面230多间,铺面租金数倍,甚至十倍地增长;潭门镇平均日接待4000人次,黄金周期间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
作为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平台,琼海鼓励引导龙寿洋及周边村庄农民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的综合体。农民由单一生产性收入转为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四项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让琼海农民不仅有宜居环境,还实现了“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创业。两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3%、返乡就业近4万人。
作为就地城镇化的根本,琼海不走“弃农进城”的路子,把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向农村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达到90%,六成以上行政村通城市公交,由市、镇、片区和代办点组成的四级服务网络让农民不出村、不出镇就能把事情办好……
美丽乡村塑造新琼海人
在琼海近年来发展的过程中,改变最大最深刻的是人。
太阳西沉,杯中的咖啡、清茶从浓品到淡。北仍村草寮咖啡屋前,海口的林先生带着孩子继续转场农家乐,准备饱餐一顿后驾车返程;而来自北方的“候鸟”老人王大爷则不紧不慢地往外走,他们家的小区就在附近。
琼海的田园之美和淳朴民风吸引了无数像林先生、王大爷这样的省内外游客。“辞职回村开咖啡屋一年多,比之前在外打工17年挣得都多。”老板娘香嫂感叹地说。
在北仍,抑或是在琼海其他村镇,很难分清农村人、城市人、本地人、外地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同样幸福的笑容。这里有远离城市喧嚣的幸福,有享受暖阳和清新空气的幸福,也有不用离乡背井就能发家致富的幸福,大家各得其所,各有其乐。
环境美了,口袋鼓了,享受的公共服务也多了,城乡边界越来越模糊、城乡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在琼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美化了环境、拉动了经济、带来了舒适生活。物质上的不断丰裕,也让农村群众格外珍惜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琼海市文明办主任王连东说,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农民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成为美好生态和文明生活的受益者、倡导者、示范者。
在石壁镇芳前石村,村民们主动拆掉破旧的猪圈鸡舍,积极投资投劳,把村庄建设得像公园一样,并在村中心用旧砖砌起一个大平台,上放一块大树根,前刻“百年大树,毁于人为,告诫子孙,保护生态,保住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潭门镇,满街都是贝类工艺品店、海鲜店,但却没有出现宰客、恶性竞争的现象。“我们在家门口创业,不能抹黑家乡,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诚信经商,反而带来大量回头客。”海鲜店老板郑在喜说。
在龙江镇文渊村,经营槟榔生意的陈老板去年主动捐出30万元,硬化全村的小巷,并把全村59户人家的生活污水全部通过管网收集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嘉积镇礼都村委会,一块红色的“好民风之村”牌匾被村里人看得格外金贵。村支书黎文儋说,礼都的好村风、好民风,成为当地积极配合政府建设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积极融入田园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因素,“好民风也是竞争力!”
一股幸福的味道,伴随着琼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沿着田园阡陌,不断飘散。(记者 周元 赵优 通讯员 冯玉)
- 首届天津·汉沽草莓文化节启动 推动乡村振兴数字化发(2023-12-29)
- 全面展示竹产业发展成果 首届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2023-12-29)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进入二审 充分保障农村集体经(2023-12-29)
- 全国内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场会在黑龙江大庆召开(2023-12-29)
- 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总结会在北京召开(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