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美美与共”的琼海启示

移动版    时间:2015-12-14 08:51

“到海南,琼海是一定要去的。”或许琼海人自己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总听到外地人羡慕地讲起这样一句话。

且不论那清澈的万泉河水流过多少苍山翠谷,流出多少美妙风光和悠长的回味,仅是琼东大地田野乡村中的那一抹翠绿、一抹鲜红、一抹蔚蓝,就已似高明的画家,将这座城市的美作了精准的概括。

8月13日至14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推广了以海南琼海市为范例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从一县一地探索到走向国家舞台,琼海美丽乡村建设,从微观聆听是一曲委婉动听的田园夜曲,从宏观来看无愧是一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浑厚交响乐。它所创造的美,是“三农”相融的成功实践,是战略发展眼光中凭借定力、志气、担当和干劲织就出的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这已成为值得各方探究的价值范本。

琼海布局

各美其美协同发展

农旅产业融合化、城乡边界模糊化、农民身份多元化,琼海拥有诸多引以为傲的“价值标签”。良好生态、清新人居的和谐画面在琼海大地比比皆是。短短几年,不仅在田野村庄,旅游、海洋、农业等各行各业也纷纷“声色共鸣”,显现出“各美其美”的蓬勃朝气,它们犹如珍珠玛瑙一样散落在优美的绿色田野,串起“美美与共”的田园城市。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美美交相呼应的琼海布局,叫响的是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全面进步。

无疑,琼海之所以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发生巨变,是充分认识了包括美丽乡村在内一系列文明建设的作用,它们实际上改变的不只是脏乱环境,还濯清了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面貌,在一次次环境提升中,激发人民凝心聚力建设美好家园的渴望,有力夯实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基础。

琼海有新的产业作支撑。潭门特色产业已吸引外商投资超过4.5亿元;中原小镇商业人气旺盛,铺面从200多间增加到了460多间。

琼海有旅游业作为抓手。全市12个特色风情小镇的精雕细琢,使琼海成为海南旅游升级版的“领头羊”,201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的459万游客中,乡村游接待人数达到170.2万人次,增长幅度达48%。

琼海有农民返乡就业的人力资源。美丽乡村建设活跃了农民思维,吸引大量农民回乡。去年,琼海全市返乡就业人数达到11462人,增长高达816%。

而放眼观之,琼海更有文明生态的大好环境。目前,全市已建成文明生态村1857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0%。围绕“建设美丽乡村 构建幸福家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了中央文明办的高度肯定,成为推广典型。

琼海的发展不是单兵突进,不限于一村一地,其要义在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坚持文化为先、生态为先、民生为先,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迈进。

琼海眼光

融入大局敢为人先

没有一种成功不是付出汗水和艰辛,发展的道路会遇许多困惑和瓶颈,无不考验着一方党委政府的眼光、定力、胆识和气魄。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每次聆听到中央治国方略,琼海人总是感到那样熟悉亲切——中央精神同两年来琼海人身边的变化贴得那么紧!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2年。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和中央出台一系列房地产整顿举措,对地产依赖度高达80%以上的琼海经济遭遇重挫,当年GDP增长为负。

怎样才能冲破迷茫?2013年习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大的本钱。省六次党代会确定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央精神和省委的重大部署,让琼海努力找寻自己的定位和突破口,深刻思考县域发展的方向。

不谋全局,不足于谋一域。决策者的眼光,是县域发展能否突围的先导。“琼海人文环境独特,生态条件良好,自然禀赋较佳,这是琼海的特色资源优势。”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琼海的发展要主动融入到国家和省里的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在总书记的指导思想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和潜在的优势,走出青山绿水的发展之路。

经历阵痛,琼海确定了“打造田园城市 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以“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为原则,探索新型城镇化,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子。

在这条靠“闯”字拼出的路上,琼海人有自己的志气:不但敢为人先,更敢于向国家级标准看齐。

“全国卫生城市”海南唯有三亚一个,摸索了多年,琼海能摘得到吗?经过5年攻坚战,琼海全市一心开展环境大整治,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为海南的荣誉打拼,拿回了这块金字招牌,环境面貌也焕然一新,这是琼海人的志气!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志气,这样的劲头,琼海人才能有县域发展中认准“三不一就”新型城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定力,才有今天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的朝气。

纵观近年发展,琼海还始终怀揣着一种极为深刻的为民情怀。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精神文明,终极落脚点,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嘉积万泉大道改造时,古老的琼东民居没有被“一拆了之”,反而“路让给房”,政府将老百姓古色民居重新如旧修葺,建起了“老房子”咖啡馆,如今游人如织,民居文化也得以保存延续,这保护了老街区群众的利益,更让周边老百姓从保护中受益。

生态梦,发展梦、创业梦,安居梦,琼海带领50万人民筑起幸福小屋,也在追梦的道路上留下激情澎湃的足音。

琼海担当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想法,不少地方都曾提出过,但为什么各地效果不一样?差别就在埋头实干、一干到底上。

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琼海经验,坚持的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付出,就能换得群众的真诚认可。琼海会山镇加脑村的黎苗乡亲,直到1980年代还“刀耕火种”。“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让会山农民换个活法!”镇干部们说的话,农民开始不信:脏乱几十年了,会不会又是“一阵风”?会山党员干部全部下农村,进基层,将心比心,促膝长谈,还自己动手,拉走河滩边堆积如山的垃圾,老村重现数十年前的美丽,乡亲们的心头亮了,你争我赶地投入建设。

琼海经验,关键是个“实”字。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琼海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铆足到落实上。上坡村老农民陈学轩曾带头反对在龙寿洋里搞公园,塔洋镇干部们一点点地将田洋间的泥土埂硬化成石板路,清理湖水拉来游船。当外地观光车一辆接一辆进园来,陈学轩家菜地改种的水果供不应求时,他感叹:“政府是实打实在帮农民呐,我们差点误了大事!”

琼海经验,重在一个“干”字。青山绿水靠的是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品格。从四套班子到基层干部,人人卷起袖筒、甩开膀子。环境整治,全市干部都走上街头。副市长在“创卫”中包点菜市场,从早干到晚;石壁镇芳前石村干部农民投工投劳在一起,把村庄建得像花园;嘉积镇北仍村,城里人坐着公交就可以来休闲,全市500多公里散发着热带风情的绿道,将城市、小镇和村庄连成一体,不分边界。北仍村农民说,自己身边的大变化,靠的就是干部的埋头实干!

不避艰险的接力奋斗,拼出琼海发展的活力之源。海南日报对琼海精神文明建设的系列报道结束了,但“琼海经验”启示我们:敢为人先、崇尚实干,务求实效,是乡村变革的必经之路,也唯如此,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蹚出一条新路,才能成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时代范本!

多年前,一幅江河湖海山麓岛屿汇聚的美景及亚洲论坛发出的声音,让整个世界睁大了惊喜的眼睛;今天,琼海为县域发展奏响的嘹亮乐声,划开漫漫天幕,以动人的颜色与壮丽的音容,激荡着永远的时空!(本报嘉积8月23日电)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0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