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玉书法课堂:弘扬书法传统加强人文修养
主讲人:陈振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第十四讲 行书(上)
一、行书的发展述略
行书是怎样形成的?它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约在战国时期,有一个新情况极大地影响书法的变革,那就是出现了笔。初期的笔,制作极其简陋,尽管用心书写,结果仍难以满意,像抹,像刷。但这种像抹刷的写法,却为人们接受和喜爱,因为易认、易抹。于是具有隶书味的笔划出现了,这是大有异于此前小的篆书的写法,给人们的书写带来了方便。由于隶书是用笔来写,笔下有轻重急缓、肥瘦润枯,这就会显现出各种风致。有了这样的“载体”,美的显现和蕴藏也有了较多的可能。因此,在隶书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孕育着行书这棵嫩苗。这时的写法,不仅没有了篆意,也缺少了隶意,而是率意的自在之笔,这就是行书的萌芽。从东汉至西晋约二百多年间,经过逐渐发展、融和,行书体裁才臻于确定。由此浸疏至宋、元、明,行书艺术日臻繁荣。其中,宋代的行书成就更为辉煌,书法家苏、黄、米、蔡,均擅行体。
二、行书的特点
唐人有这样的说法:“真如立,行如行,草如奔。”这个比喻是非常贴切的,行书不能立,也不能奔,它只能是行。具体表现归纳有三点:
一、笔增流速:与楷书相比,行书行笔速度加快,因而出现了流行的效果。
二、弧多于直:由于加快了流速,原来楷书中直线大都变为弧线,方角处也多变为圆角;笔画与笔画间连接处往往出现了小小的附勾,互相萦带、呼应,显得活泼流畅,笔贯意连(如图)。
三、行书不只是在笔意上楷草相间,而且在体势上斜侧、俯仰变化增多,结构上有时楷草互用,随意伸缩,不受方格限制,甚至在通篇布局上也可将楷、草交错排列,以取得参差对比之妙。总的来说,行书笔画比楷书略微放纵,点画之间往往有纤细的游丝牵连,因而显得血脉通畅、意气流动。
学行书者,应先攻楷,千万不要一下手就攻行书。有人常这样比喻,不会立,怎么行,这是非常有道理的。立是行的基础,行是立的发展。可是年轻人最容易犯这个毛病,认为写什么就学什么,可以不走弯路。殊不知这恰恰是走了弯路,事倍功半,拐过头来还得从楷书学起。楷书是行书和草书的根基。因为临过楷的人,字的点画、比例及其位置熟悉了,字的结构规律也有了,就自然而然地熟悉了用笔的骨力及其字的结体的稳重性,这样再学习行书,笔画不管如何流动,甚至险绝,字也不至于失去平衡与稳重。
学习行书,和学习楷书一样,一定还要先从临帖开始。因为行书的笔画之间有较明显的过渡茁壮成长关系,结体也较活泼自由,在临帖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关系的使用。要反复读帖、揣摩、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
有一种说法:掌握了正楷的笔法之后,为了学好行书,先练一段草书,能否这样学习?回答是:“可以的。”实际上这是一种“放胆功”。打个比喻,如学撑船技术,先在小溪里琢磨练习,掌握要领之后,就到大海中去经历一番惊涛骇浪,然后再回到江河中去。经过大风大浪后,回到江河就感到驾驭自如,甚而游刃有余了。学习一段时间的草书,对行书的笔意连续、气势开展大有帮助。否则,就会像小脚女人,拘谨,放不开,难以现出豪放之态来。前人也有书写行书的经验:“写行书要用楷书法,写楷书要用行草意。”就是说,写行书时应当把力送到位,笔笔送到,这样才不至于浮滑乏力,写楷书时要注意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内在呼应感,这样就不会刻板呆滞。
写行书时,要注意流动中笔锋行走时提与按的交替出现,点画要写得慢些,要突出写行书的这个特征。牵丝要快些,同时注意牵丝不要粗于或重于点画。楷书的用墨,以润为主,而行书的用墨可以燥润相杂,有湿有枯,每蘸一次墨多写几字,或根据书写时感情的变化,有快有慢,这样才呈现出节奏感,错落有致,显出整幅作品的气韵。
- 专家建议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2023-05-27)
- 发遍全国的“上门强制枪毙”短信(2023-05-27)
- “星”光陨落汪海(2023-05-24)
- 美债“庞氏骗局”还能玩多久?(2023-05-23)
- 俄罗斯“献礼”(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