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琼海奏响“城”“田”协奏曲 喂猪成旅游产品

移动版    时间:2016-01-31 03:38

琼海奏响“城”“田”协奏曲 喂猪成旅游产品

陈卫东摄

大路镇文头坡村,65岁的甘绪栋老人没想到,槟榔成林鸡飞狗叫的农村也能成为旅游目的地,放牛喂猪也可以成为旅游体验产品,地里的稻谷和玉米有那么多城里人抢。在万泉镇,水乡风情吸引游客前往,一批漂泊在外的根雕艺人返乡;在塔洋镇,瓦灶塘周边的7个村子串起“七星伴月”景区,农民有了自己的公园;在博鳌镇,村民腾出空房开起了民宿……风情小镇,农业公园,琼海各镇,千帆竞发。

在这里,城镇化的进程带来的不是拆迁之痛,也不是离乡后的迷失之伤;在这里,农民看见美丽和财富,爱护环境和经营环境的观念萌芽成熟;在这里,农民拥抱并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累累果实。“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寥寥数字,描绘的是田园城市的梦想。

琼海奏响“城”“田”协奏曲 喂猪成旅游产品

塔洋镇“七星伴月”公园。陈卫东摄

琼海奏响“城”“田”协奏曲 喂猪成旅游产品

大路镇“田园梦想”农庄。陈卫东摄

农业牵手旅游村民身兼多职享受城镇化

塔洋镇鱼良村,年过六旬的陈先生身兼多职。他把自家的香蕉地做成了采摘基地,游客来个电话就可以体验采摘,他还把自家的楼房改成了民宿。

“七星伴月”景区在成为景区之前,是个挖泥做砖留下的瓦灶塘,周边有7个村。联先村委会村干部刘少民说,这里一两年就变了样,现在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来,流连田园,沉浸波光。

“现在,村子里每个人都是导游,你随便问一个人他都会热情给你指路。”刘少民说,不但如此,外出人员见家乡变化,纷纷回乡盖房子。盖房子的数量,比往年翻了一番。

塔洋镇改变了塔洋镇党委委员符标玲对农村的看法。来到塔洋镇前,符标玲长期在城市工作,对于农村的印象是泥泞的道路,脏兮兮的厕所,随处流淌的生活污水。但当她在2011年来到塔洋镇,见证了这个小镇的变化时,她觉得“这里的农村比城市还好”。

“城市人享受到的东西,农村也享受到了。但农村的风景,城市不一定有。”符标玲说的,是城镇化进程中,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民享受到了交通的便利和设施的完善。

符标玲经常带客人去“七星伴月”景区。她经常看到一些农民模样的村民在湖边。有一天,她终于忍不住问:“你是本地的吗?”在她的印象中,农民一般都是忙于农耕,没有休闲的习惯的。没想到对方却回答她:“干完活,来湖边吹吹风。”

符标玲心中一震。“你会深切感受到,这是农民自己的公园。”她说。

在村里走一走,果然如此。村民说,政府没有征他们的地,没有砍他们的树,没有占他们的田,而是帮忙建好了景区的基础设施,村里成立的景区合作社,7个自然村户户都入股,亲手来打造和管理景区。景区的一个农家乐,每天都接待大批的前来消费的游客。

合作社股东、景区导游、服务员、商贩……村里很多农民身兼多职。从农民的笑脸上,可以看到他们拥抱城镇化时的喜悦。

田园变成潮流放牛喂猪卖萤火虫引游客

农村不一定代表落后。琼海的很多农村在城里人看来很酷很潮。

车驶进大路镇文头坡村,里面停了不少游客的车。槟榔树的荫映中,田园风光如画,蓑衣、斗笠、石磨的陈设,让人有步入农耕文明的感觉的。“田园梦想”幸福庄园内,一栋瓦房被打扮的如花园般漂亮,一个架设在空中的吊脚“民宿”正待开张。

“最美的地方是家乡。”前些年还“嫌弃”故乡的蒋冠雄,现在已经迷醉在故乡的怀里。他在海口工作了好多年,每年回家看老父亲,道路泥泞,车子轮子陷进去,滑来滑去,村子里垃圾又多,“大年初二就跑了”。蒋冠雄没想到自己50岁时“落叶归根”了。

这两年,政府投入硬化了村道,建设了一些设施,田园梦水到渠成。

一家电视台播放了关于文头坡村“田园梦想”的风景后,2013年3月8日,蒋冠雄的老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来了200多名游客。几辆大巴停在槟榔树下,男男女女,被这里的乡村风景迷住了。即使蒋冠雄的妹妹和父亲跟他们解释无法提供餐饮,其中十多个人依然希望留下来吃饭,“杀鸡煎蛋做了一桌菜,也不知道收多少钱,对方给了600元。”自那之后,蒋冠雄便回到了家乡,开始接待陆续来的游客。

游客来了这里,可以采摘玉米,可以砍甘蔗,可以吃农家菜,还可以住宿。去年9月,琼海政府部门还组织青年干部来体验了一把割水稻比赛。这种体验,特别而有意义。

已退休的村民甘绪栋看到村里游客越来越多,便在庄园里开了一间小卖店,每个月能卖出2000多元的货物。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村里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变成了旅游产品,不但是割稻,就连放牛和喂猪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体验产品。

去年,村里来了一批学生,分了几个小组,有喂猪小组,有放牛小组,还有摘菜小组,砍甘蔗小组。这些体验项目,都是先由庄园和村民沟通并支付费用开展的。“我们今后的田园梦想是,在村里做骑行,每位农户根据自己擅长的项目经营本地特色小吃,我们做成骑行攻略,可以让游客在农民家里吃到好东西。”

夏天将近,蒋冠雄在琢磨如何把夜间飞舞的萤火虫推介出去。

水乡风情正浓木雕艺人纷纷踏上返乡路

“不搞拆迁,就地城镇化,如果我是当地人,我也接受。”来自河北的候鸟聂淑伟被琼海万泉镇的水乡风情迷住了,“万泉河水清,两岸风景也美,觉得在这里特别爽。”

聂淑伟说,她时常看到新闻和身边都因为拆迁发生了一些矛盾。“但我在琼海,没有这种感觉,明显感到这里的老百姓特别有满足感和幸福感。”聂淑伟说,“即使游客多了,他们也不会和别的景区一样追着卖东西给你。”

就地城镇化,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发展方式,政府把城镇化进程主人公的角色交给老百姓,从中为其投入资金,进行引导。“授之以渔”,自然水到渠成。

游客增加,万泉小镇10平米的铺面,已经由原来500元每月没人租,变成了1500元都很难租到。这些,得益于这里的美景,也得益于这两年万泉镇的风情化改造。

“我们把万泉镇的特色挖掘出来,盘活小镇的风情。”万泉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万泉的小吃,万泉的河鲜,万泉的民俗文化,万泉的木雕,将通过挖掘重现光彩。

以木雕为例,万泉镇的木雕艺人有很多在外做生意,现在,他们陆续返乡。

万泉镇南轩村委会干部梁其敬在镇子上经营一家咖啡馆,他对当地民众受益于城镇化发展深有感触。“南轩村在传统木雕这方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这些年很多师傅都跑到外地去了。现在,万泉漂亮了,游客也多了,他们好多人都想回来。”梁其敬说:“村子1983人,过去有一千人在外打工,年轻人多数在外面,现在回来了四、五百人。”

陈其垠,一个当地的小伙子,在市区的酒店工作了3年。看到家乡的发展后,他觉得“是一个机会”,便回到家乡,在一间本土的新成立的旅游公司工作。“我们的18名员工以本地人为主,就地就业,利用原有的码头,搞游船项目。”

虽然刚刚起步,但陈其垠感觉,在家乡工作心里感觉很踏实,“看到家乡的发展我觉得很自豪。”

农村变成公园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3月19日,琼海龙寿国家农业公园内的龙寿洋花海,向日葵正开的茂盛,薰衣草、百日草和格桑花等的花期各不相同。种下这片花海进行经营管理的,正是当地农民。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3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