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访谈录(琼海要闻)海南省琼海市政府门户网站
踏青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本刊海口讯 2012年下半年琼海市提出“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目标,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游客的关注。是什么样的契机,让琼海市走上独树一帜的城镇化道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琼海又是怎么做的?本刊记者就一些群众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
记者:琼海为什么要提出“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战略思路?
符宣朝:琼海的资源禀赋非常好、生态环境非常好、人文环境非常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琼海最好的资源、最独特的资源和最彰显本地特色的资源。琼海的湖泊众多、河流密布。琼海的村庄都掩映在绿树之下,房子都不高于树,只见树林不见房屋。像这样的资源在国内少有,在海南也是少有的。如何发挥这样的优势,加快琼海的发展,是琼海市委探索的重大课题。所以,我们以田园为本底,让我们的城市、乡镇和村庄像珍珠、玛瑙一样散落在我们优美的生态本底和绿色的田野之上,通过各种交通设施及其他基础设施像一条金线一样把我们的一颗颗“珍珠”、一颗颗“玛瑙”串在一起,成为熠熠闪光、形态优异、效果明显、生活宜居的城镇。就是说,我们要通过田园城市的这个路径,来实现我们最终的“幸福琼海”的这个目标。
记者:琼海为什么要定下“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这 “三不一就”的原则?
符宣朝:这个“三不”原则所要表达的理念,实际上是体现了三条红线:一条是生态红线,不砍树就是保护生态的红线;一条是自然红线,不占田就是敬畏自然的红线,我们这个“田”既是田野的“田”,也是田地的“田”,也是基本农田的“田”,从更加广义上来讲,就是自然,就是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还有一条是百姓民生的红线,不拆房就是社会民生和谐的红线。我们提出来的“田园城市”的打造,“幸福琼海”的构建,就是要以尊重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尊重村形地貌,尊重生态本底为前提条件,让我们琼海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我们提出来的“三不一就地”原则,是符合中央精神的,是符合省委部署和要求的,是符合琼海实际的。我们中国的城镇化,要保护生态,要敬畏自然,要关注百姓。
记者:琼海风情小镇建设标准是什么?如何突出每个风情小镇的特点?
符宣朝:决定建设什么样的风情小镇,我们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以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地方人文为标准。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2012年以来,琼海市以风情小镇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充分挖掘琼海全部12个镇的历史和文化,充分尊重各个镇老百姓的生活传统和习惯,充分尊重各个镇的资源禀赋,按照“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的模式来打造特色各异的风情小镇。特别是更加突出传承地方历史文脉来提升城镇品位,以文化来丰富和塑造特色,打造精品。
记者:创建“国家农业公园”作为琼海城镇化中统筹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符宣朝:通过农业公园建设,带动农村观光、休闲、体验旅游业发展,不仅让农副产品变成农副产品叠加旅游产品来增加它的附加值,还把农民从原来的单纯种植生产中解放出来,参与到铺面经营、土地出租、就地打工等多种经营中,实现从原来单一的生产性收入转变到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四项收入并举。增收渠道明显变宽,增收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农业公园建设,发展 “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市场、分散养殖的“五统一分”组织化,带动周边农民大力发展种养业,让农民从规模生产中增加收入。通过农业公园建设,打造农业品牌, 带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品的增值,让农民从生产中增加收入。
记者: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琼海市有哪些举措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符宣朝:琼海市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完善城乡交通、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把行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覆盖,提升村民生活质量,让农民共享城镇化建设成果。
第一,以骑行绿道串联整个琼海大景区,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琼海市规划建设起网络型的骑行绿道系统,已建成的210公里长的骑行绿道像一条条金线一样,把琼海的田园、村庄、乡镇和景点,连结成一个大景区。骑行绿道的建设,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结合山水脉络的独特风光,依地势而建,完善了城乡交通可达系统,成为当地百姓更加舒适方便的生产、生活、出行通道;同时,在绿道若干处点缀推出田园风光农家乐、原生态绿色休闲游、万泉河垂钓自驾游等旅游精品,让游客休闲小憩,各得其乐,形成了主客共享,居旅相宜,独具琼海特色的绿道网络系统。
第二,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开展城乡整洁大行动,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模式。2014年第一季度年将实现全市全部12个镇204个村(居)委会275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排名全省第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达到了国家标准,并通过国家暗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仅2013年就新铺设自来水管网239公里,受益人口6.5万人。
第三,创新社会管理,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政务服务。针对在乡镇撤并改革中,多个乡镇被撤并,原来的办公机构也随之撤走,出现了很多村民由于路途远、交通不便等原因,“上镇”“上城”办事难的新情况新问题,从2012年10月起,琼海市全力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窗口的建设,建立起13个镇一级政务服务中心,51个区域性和村级便民服务窗口,近百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形成了市、镇、片区、村四级服务窗口(代办点)服务体系,2013年又将37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基层便民服务窗口,优化便民服务窗口运行功能,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四,琼海市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在农村有效推进,成为首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验收评审的市县;还将统筹城区教师定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让城乡居民的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行城区医生轮流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坐诊服务群众,让城乡居民一起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琼海市还正在研究将城区的公交车开到每一个行政村,让农民一起享受便捷的交通服务。
记者:城镇化的关键是“产业”的城镇化,琼海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用“产业”支撑“城镇化”?
符宣朝:琼海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业、增收致富。
第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潭门镇在渔业风情小镇建设之前,主要是以海洋捕捞业为主。在中央做出建设海洋强国、海南省作出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部署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潭门,嘱咐琼海市委要尽快让潭门渔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后,琼海市一方面加大扶持海洋渔业发展力度,另一方面努力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开发潭门特色工艺品精加工,加快推进蕴含丰富南海渔耕文化、爱国守海文化旅游项目。现在,潭门已从渔业为主转变为以渔业、旅游和工艺品生产销售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
第二,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博鳌镇美雅村在政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整合5个村的自然资源,发展具有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农村田园式郊野公园的基础上,当地村民集资开发乡村客栈、自行车营地等农家乐项目,增加收入。
- 琼海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录入模板(2018-12-03)
- 琼海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公告(2018-11-22)
- 十三届市委第七轮巡察公告(2018-11-19)
- 琼海市2018年考核招聘市青少年业余体校紧缺专业人才考(2018-11-18)
- 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