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国土耕耘者:记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海上民兵连
万泉河畔,奔流入海的朵朵浪花,簇拥着一颗“明珠”——潭门港。这里是通往南海诸岛最近的港口之一,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给养基地和深远海渔货集散地。
繁荣的渔业背后,有一个光荣集体——潭门海上民兵连。连队自1985年组建以来,先后20多次受到总部、广州军区和海南省表彰,被评为“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单位”。
扬帆耕海代代传承,他们对每条航线、每块岛礁了如指掌——
“船就是我们的家,海就是我们的地”
浩瀚南海波澜壮阔,一个个岛礁犹如珍珠般撒落在蓝天碧海间。
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刻在了潭门民兵的脑海里。“美济礁是一个环形礁盘,中间有个内湖,海水是浅蓝的……”连部的《南沙岛礁沙盘图》前,一场“走进南沙”主题讨论正在进行。这些从小“闯海耕田”的汉子,几句话就能把一些岛礁的特征、位置、起航线及附近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水文气象信息说得清清楚楚。
“我们出海时都喜欢记录航行轨迹,习惯用自己的方法记下航行中的点点滴滴。”老民兵苏承芬说,像这样对三沙岛礁的描述,在一本本被称为《更路簿》的航海经里俯拾皆是。
一次,有个商人想出高价钱买苏承芬的《更路簿》,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尽管现在科技发展了,渔船有了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但这书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是我们世代在南海捕鱼作业的见证。”
在连史馆里,陈列着老一代民兵远海驻礁捕鱼用的潜水镜、航海罗盘等作业工具,这些都是连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我爷爷在南海捕鱼,我父亲也在南海捕鱼,我现在还在南海捕鱼,我们潭门人祖祖辈辈都在南海捕鱼。船就是我们的家,海就是我们的地。”民兵排长王振福告诉记者,每次出海前,他们总要翻一翻家传的《更路簿》,看一看古老的航海罗盘。
他们骨子里有爱海护礁意识,因而敢于搏风击浪——
“浪再大没船高,海再险也要闯”
大海是美丽的,但也是残酷的。南海海域常年高温高湿,每次作业要在海上漂泊几个月,赖以生存的淡水、粮食补给困难,生活单调寂寞,还要与风浪、暗礁、伤病搏斗,这是一条充满着艰辛与生死考验的征途。连长张建堂说:“在连队,民兵个个都有‘历险记’,不少人还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
去年冬天,民兵冯信义等10多人作业完后,满载而归。此时本不是台风季节,但渔船行驶到通往西沙的航道上时,头顶突然飘来一片乌云,很快狂风卷着巨浪扑来,渔船渐渐下沉。大家放下三条小艇逃生自救,在海上漂泊了三天三夜,才幸运获救。
自古行船半条命。“远海捕捞虽然风险大,但大家就像山民守护山林一样,骨子里有爱海护礁的意识。”老连长许德群说,有的季节出海明知不赚钱,大家还是愿意出去转一转。
胸怀祖国海,勤耕志不渝。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潭门渔民改行从事风险小、利润高的近海养殖业,但连队官兵无一改行。
前年,渔民卢传安投资搞起大规模的深海网箱养殖。他看中了同村卢远志等几名水性好、能吃苦的民兵,想聘他们专门打理养殖场。打电话邀请遭到婉拒,不甘心的卢传安又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结果还是吃了“闭门羹”。
“浪再大没船高,海再险也要闯。”听到民兵们这样回答,卢传安打消了念头。
茫茫大海上,当渔民遭遇困境时,他们主动靠前施救——
- 美味鲜果忙推送 特殊油墨在发光 鄂企“链”出更大朋友(2024-12-22)
-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申报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24-11-07)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2年新年贺词(2024-09-27)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国际巡展开幕式上的致辞(2024-09-22)
- 湖北骄傲!武汉首位!刚刚,他当选了奥斯卡奖评委!(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