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饥饿记忆”能进一步唤醒粮食珍惜意识
新华网杭州12月5日专电题:期待“饥饿记忆”能进一步唤醒粮食珍惜意识
新华社记者周竟
一部反映1942年-1943年河南大饥荒的影片《1942》正在全国热映,很多观众走进影院再次重温了这场导致300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沦为难民的灾难。丰年不忘灾年,期望这段几乎被遗憾的历史能够让国人倍加珍惜粮食。
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粮食九连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吃饭已不是问题。这也导致相当部分人对粮食毫不在乎,不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浪费现象严重。在食堂、餐馆、酒店,甚至主张“吃多少取多少”的自助餐厅,随处可见大量的食物被丢弃。
有一个笑话,一个10岁的小孩不爱吃饭,家人软硬兼施不成,于是打起同情牌,“宝宝,奶奶小时候没饭吃,肚子饿得咕咕叫……”没等家人讲完,小孩却不解地问:“怎么会没饭吃呢,超市里不是有很多米吗?”可见,饥饿需要有经历才能有切身的感受,而这种危机感恰恰是新一代人所缺失的。
也正是这样,对饥饿有更多切身体验的老人们比年轻人更懂得节约,对粮食,他们更有敬畏感。在今年的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总局在系统内发起了一场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很多人在禁食的24小时里,深刻体会到了饥饿难耐的滋味。
其实饥饿离我们并不遥远。据中国扶贫办的数据显示,中国仍有1.28亿人口生活在国家贫困线——每天6.3元人民币——以下。前些天,湖南某小学的“缩水”营养餐再次把人们的眼光聚焦到了贫困山区孩子的吃饭问题。
影片导演冯小刚在《1942》上映的时候,曾多次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我们要知道从哪里来,好知道接下来往哪里走。”我们也期待,观众在看完影片后,能够在“饥饿记忆”中找到节约粮食、珍惜食物的动力,并有所实践。
- 专家建议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2023-05-27)
- 发遍全国的“上门强制枪毙”短信(2023-05-27)
- “星”光陨落汪海(2023-05-24)
- 美债“庞氏骗局”还能玩多久?(2023-05-23)
- 俄罗斯“献礼”(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