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近期发表最新声明称,因低利率和公司举债促使债务激增,中国债务与GDP占比已攀升至232%。中国面临系统性风险,评级面临潜在压力。如果经济疲弱或者政府通过大幅扩张信贷支持投资支出以维持经济增长,中国目前AA-的评级可能被下调。
实际上,另外两大国际评级机构对于中国主权债务评级也不高,2015年穆迪对于中国主权债务评级为Aa3,为穆迪评级体系中第四高主权评级,近期其刚刚下调中国房地产评级。惠誉主权评级联席董事邓铠俊上个月表示,该行仍维持中国主权评级的展望为稳定,相信两年内不会作出调整。他指出,若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将是正面因素,但若房地产及银行业表现恶化,将成为负面因素。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都未给予中国主权债务最高的三A评级这是中所周知的。问题是,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去年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上称,“2014年底我们按照最宽的口径来估算,整体债务占GDP比重,就是债务率不到40%,相比起其他国家是比较低的。”一个是232%,一个是40%不到。两者数据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笔者在查询数据后发现,两者统计口径完全不同。标普所指的中国债务包括地方债、企业债等非中央政府债务。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所指的40%不到其实仅指中央政府债务。2014年,我国GDP总值635,910.00亿元,中央政府债务余额95,655.45亿元,外债余额8954.6亿美元。即使按现今6.5的汇率折算,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也才24.2%,的确不足40%。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地方债及企业债等其他非中央政府债务总量难以估计,如果考虑这些因素的话,数据将非常可怕。以地方债为例,2014年,《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全国人大常委尹中卿,详解地方债风险。他坦言,目前地方债的实际规模很可能超过30万亿元。按照这种说法,仅2014年时的我国地方债务水平就已经接近GDP总值的一半。在2015年改革新政实施以及因为房地产不景气导致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疯狂发债。债务体量肯定比2014年更加巨大。因此,如果考虑这些因素的话,那么中国债务占GDP比重的确有可能达到232%。
当然,对于这组数据其实并不需要感到惊慌,因为概念完全不同。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联想到日本债务占GDP比重已在250%左右水平。这里要注意的是,日本债务数据的统计口径是政府债务,而不包括非政府债务(地方债务不计入)。因此,不能直接对照标普的数据。
不过,中国国内整体债务体量正在高速扩大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改革新政实施后,企业债的增长成为了国内整体债务扩容的生力军。2015年,路透调查称,中国的企业债规模已相当于GDP的160%。企业债的空前壮大意味着企业财务杠杆的高企。越来越多的中国国内企业正在重蹈雷曼兄弟破产倒闭的覆辙。中国国内虽然没有什么企业的影响力能像雷曼兄弟对美国的影响力那样巨大。但是,千万家企业组成的债务群体的破坏力想必要远胜雷曼兄弟。而且,由于我国银行业不良率本身就已经徘徊于高位。一旦出现大面积企业破产倒闭,届时难保不会产生连锁反映,导致部分资本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跟着陷入危机。注意,中国政府自公布存款保险法以后就表示允许商业银行破产倒闭(根据条文,最多赔付储户50万元人民币),不要指望政府会兜底存款损失。
因为中国国内本身经济结构扭曲,问题诸多。标普此次发出警告虽然依据有待商榷。但也理由充分。国内债务体量的膨胀足以引发系统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