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琼海入画来
琼海城镇化建设:从县域探索到全国经验
魅力琼海入画来
■ 本报记者 蔡倩
在农村,不少人会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然而,在很多城市人的心中,却渴望一片乡野风光的净地。“田园”与“城市”,看起来在含义上有些相反的两个词,在琼海这片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十二五”时期这不平凡的5年里,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和谐统一。
“十二五”时期,是琼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琼海确立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战略,从县域探索到全国示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我省东部中心城市明确为全省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获得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列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国卫生城市、社会综合治理试点和双拥模范城市等,博鳌机场开工建设,博鳌亚洲论坛效应更加显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
5年时间,琼海以一刻不停的建设,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琼海有更足的底气,迎接下一个5年。
“琼海效应”走向全国
仿佛是一夕之间,琼海市嘉积镇北仍村便火爆了全国。
去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这个富有地方特色、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村庄被更多国人熟知,北仍村不断完善配套建设,提升品位,成为琼海美丽乡村建设的响亮名片。
扬名的何止是北仍村。随着琼海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其知名度和名誉度不断攀升,屡屡在国家各项评选中崭露头角。
看生态——2014年,琼海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入选得益于在城镇化建设中,琼海选择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田园城市·幸福琼海”的发展路子,契合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
看旅游——2015年7月,博鳌、潭门和中原3个镇同时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早在2013年,博鳌镇就被评为全国第一批8个美丽宜居示范小镇之一。在2015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琼海喜获“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称号。
看卫生——2015年3月,琼海市被正式授予“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琼海市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确定了“标准创卫、民生创卫、文化创卫”三大体系。
看文明——2015年8月,在浙江湖州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琼海被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指定作为会议发言代表中全国唯一的县级市代表,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经验发言。
这些众多荣誉中,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新型城镇化。一个又一个国家级“金字招牌”,让琼海新型城镇化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走向全国。
“在近年的努力下,‘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的各行各业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变化。”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用“六化”来概括这5年的变化,即: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城乡边界模糊化;转型发展取得突破,城乡产业融合化;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样化;创业就业空间拓宽,农民身份多元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品位田园化;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增强,百姓生活幸福化。
“加减法”展现新格局
用地域色彩构筑的特色小镇,传承了文化流脉,延续了历史记忆;“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彰显了资源禀赋,富了居民们的腰包,让城镇化贴着地面前行;在农村,快速崛起的乡村旅游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创造性地把万亩田洋打造成农业公园和城市公园……
琼海新型城镇化建设如同开足了马力的引擎,引领着该市经济快速发展。“这5年,是琼海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最快的5年。”琼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符干列出了一串数据:
减——琼海市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降到了60.5%,比最高时期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左右。
增——2015年琼海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77%,五年来年均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2.8:14.8:42.4调整为2015年的37.7:14.0:48.3,第三产业比重比2010年末提高了5.9个百分点。
一减一增,彰显的是结构优化,昭示的是提质增效,显现出琼海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历史的重力扭转始于2012年。
这一年,大量房地资金抽离,这让房地产的依赖高达80%以上的琼海遭遇重挫,当年GDP出现负增长。
在宏观经济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琼海坚定贯彻省委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坚持“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加快推进“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以特色小镇、农业公园、旅游绿道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四大抓手,下气力抓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呈现出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较好态势。全域5A级景区布局框架初显,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肯定为“以旅游业和农业为产业支撑、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型城镇化”。
以建设特色风情小镇、打造国家农业公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铺设旅游绿道等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博鳌、潭门、中原、塔洋、万泉、大路等12个风情小镇升级改造取得显著成效,逐渐形成“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万泉河国家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国家农业公园建设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融于一体,农民实现收入多样化。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延伸覆盖,供水、公交、教育、卫生、生活垃圾处理、政务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建成300公里旅游绿道,逐渐把琼海连接为全域5A级景区。
以人为本的幸福屋
羊肠土路被宽阔的旅游通道、别致的骑行绿道取代;随地倾倒的污水,被网络发达的排污管道引至村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堆积成山的垃圾,及时被集中收集清运,村里再也闻不到异味……
今天的琼海,一个个绿色的村庄散落在小镇四周,一间间质朴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全市500多公里散发着热带风情的绿道将城市、小镇和村庄连成一体,不分边界,城乡的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
在琼海171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间50万琼海百姓共享的“幸福之屋”也正在搭建。这间“幸福之屋”由四根柱子来支撑。一是12个特色小镇,“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作为连结城乡的重要支点;二是三大农业公园,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就地城镇化的根本;四是旅游绿道系统,作为全域5A级景区的纽带。
风情小镇拉动了旅游、带旺了人气、促进了消费。潭门、万泉、塔洋三镇2014年新建铺面230多间,铺面租金数倍,甚至十倍地增长;潭门镇平均日接待4000人次,黄金周期间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
作为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平台,琼海鼓励引导龙寿洋及周边村庄农民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的综合体。农民由单一生产性收入转为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四项收入。
“幸福之屋”的搭建,让琼海农民不仅有宜居环境,还实现了“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创业。两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3%、返乡就业近4万人。
环境美了,口袋鼓了,享受的公共服务也多了,城乡边界越来越模糊、城乡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
在北仍、在多文、在鱼良、在加脑,抑或是在琼海其他乡村,很难分清农村人、城市人、本地人、外地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同样幸福的笑容。这里有远离城市喧嚣的幸福,有享受暖阳和清新空气的幸福,也有不用离乡背井就能发家致富的幸福。大家各得其所,各有其乐。
(本报嘉积1月27日电)
- 首届天津·汉沽草莓文化节启动 推动乡村振兴数字化发(2023-12-29)
- 全面展示竹产业发展成果 首届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2023-12-29)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进入二审 充分保障农村集体经(2023-12-29)
- 全国内陆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现场会在黑龙江大庆召开(2023-12-29)
- 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总结会在北京召开(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