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旅游扶贫 助苗胞脱掉穷帽子

移动版    时间:2016-02-28 08:24

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旅游扶贫,助苗胞脱掉穷帽子——
选好了路还得有能人带头

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旅游扶贫 助苗胞脱掉穷帽子

  经过打造,曾经隐于深山人未识的会山镇如今成为琼海的旅游“新秀”。图为游客在苗绣园村骑行,欣赏独具苗族特色的壁画。 记者 武威 摄

  ■ 本报记者 陈雪怡 蔡倩 苏庆明

  一辆辆挂着“京”“粤”“川”“黑”等车牌的车停放在广场,几位游客正试戴刚买到的苗绣发箍。2月16日一早,在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苗家文化中心,村民又迎来了新的游客。

  依山傍水的加脑村是一个苗族村落,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浓郁的苗族风情和万泉河漂流的资源优势。然而,在打造苗族特色村寨之前,加脑村的村庄环境却是一片“脏乱差”:村路巷道,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不堪;房前屋后乱搭乱建……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借助琼海市“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以及会山镇被列为“苗族风情小镇”的东风,镇政府按照“苗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思路,对加脑村进行打造。

  加脑苗族特色村寨的打造,既改善了村庄环境,也为该村充分发挥苗族特色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为了充分调动村民们的参与积极性,镇政府先重点扶持了一批带头人:村民陈秀兰在苗家文化中心办起了个人苗绣工作室,现在苗绣“伴手礼”成为她主要的收入来源;村民李家全在镇政府帮扶下开起了加脑村第一家农家乐——“哖嗦苗家乐”,每到周末座无虚席。

  中午1时许,还在厨房里忙活的李家全笑着说道:“苗家乐办得红红火火,多亏了镇政府的扶持。现在每到周末,我更是忙得团团转。不过,越忙越快乐!我还请了几位村里人帮工,大家一起干更有劲!”

  而在个人苗绣工作室里,陈秀兰一边忙着绣苗绣发箍,一边说:“镇政府帮我办起了这间工作室后,我就不用再去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卖苗绣手工艺品了。去年靠着卖苗绣‘伴手礼’,我赚了近6万元。现在我还带了8位乡亲姐妹一起做。”

  2015年,加脑村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乡村游逐步带动当地包括苗绣、苗味、苗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旅融合发展的势头逐步显现,成为苗胞们脱贫增收的新渠道。政府扶持的一批带头人除了自己实现脱贫目标外,还带动了近1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如今,不少村民在自家门口卖起了野蜂蜜、山兰酒等农产品,将平日自产自用的居家用品摇身变成了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

  接下来,针对加脑村的实际情况,会山镇政府计划继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做长做全旅游产业链。采取“政府+公司+农户”模式,通过开发和生产苗族特色产品,广泛培植民族手工艺及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建立苗家农产品展销综合中心等,逐步形成一条新型乡村旅游产业链。(本报嘉积2月16日电)

  琼海治贫方略

  坚持旅游与扶贫融合,带动全域脱贫

  坚持生产帮扶,实现可持续脱贫

  坚持整村推进,完善致富基础设施

  坚持多渠道聚力,保障兜底脱贫

  坚持扶“志”和扶“智”并举,

  消除“等靠要”思想

  坚持“五级联动”,强化责任担当

  (蔡辑)

  小链接

  2015年琼海市脱贫3067户12199人,完成了省下达任务的530%。目前仍有贫困户1050户、贫困人口4167人,计划2017年全部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镇政府重点扶持一批带头人,以点带面共脱贫
先富脑袋 后富口袋

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旅游扶贫 助苗胞脱掉穷帽子

  “富了脑袋”的加脑村村民如今也吃上了旅游饭。图为加脑村的苗胞正在摆售苗家特色农产品。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 本报记者 陈雪怡 蔡倩 苏庆明

  “这是‘树神’图腾,是苗家传统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在琼海市会山镇加脑村里,碰到一行从上海来的游客,会山镇党政办公室主任柳俊主动迎上去,当起了“临时导游”。

  这位从湖南来的直爽汉子,一开始知道自己的新工作单位在会山镇时,眉头都皱到了一起。而现在,加脑村是柳俊爱得深沉的一方乐土。如今,他逢人便夸这个苗族特色村寨。

  但是对于加脑村的贫困,柳俊也有着“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加脑村地处偏远山区,村民的思想也比较闭塞。‘等、靠、要’思想严重。”

  “不怕口袋贫,就怕脑袋贫。”会山镇委书记周坛说,“依山傍水的加脑村,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浓郁的苗族风情和万泉河漂流的资源优势,是块不可多得的‘宝地’。部分村民懒散在家,也是因为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

  村民迷茫,政府指路。依托加脑村的苗族特色文化优势,镇政府为加脑村找准了一条脱贫之路——发展乡村旅游。但万事开头难,为了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充分调动村民们的参与积极性,镇政府决定开通一班乡村游快车,先重点扶持一批带头人,村民李家全就是其中一人。

  “李哥厨艺好,上过央视10套节目。但他一开始并不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直在犹豫。我们就经常往他家里跑,给他做思想工作。”柳俊说。

  做通李家全的思想工作后,镇政府就投入资金,帮李家全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带他到海口,琼海长坡、塔洋等地区,学习如何经营管理农家乐,再帮他牵线农村信用社给予贷款扶持。2015年初,李家全开起了加脑村的第一家苗家乐——“哖嗦苗家乐”。开业刚半年,李家全就赚到了5万多元,是他一年干农活收入的两倍。

  “先富脑袋,后富口袋。”周坛笑着说,通过干部们亲力亲为,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给他们分析苗族特色文化对外界的吸引力,以及加脑村乡村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告诉他们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做,再带他们走出村外,学习相关旅游理念和知识,或者进行培训等,“长信心,长知识,扶志扶智,脑袋先富起来了,口袋就不用愁了。”

  看着“哖嗦苗家乐”里大喊“吃得好满足”的上海游客,柳俊说,他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周末有一辆辆的旅游大巴车驶进加脑村。“但我更开心的事,是看到村民们发自内心地主动参与到发展乡村旅游中,并且充分享受其中,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本报嘉积2月16日电)

曾经的贫困户陈高政:
要脱贫致富,关键靠思路

  ■ 本报记者 苏庆明 蔡倩 陈雪怡

  陈高政,是琼海市会山镇苗绣园村村民,原来是该镇加脑村的贫困户。近年来,在会山镇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陈高政与同村部分农户迁入附近新成立的村庄苗绣园村,入住新居,吃上旅游饭,成功脱贫。

  记者:现在的生活跟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陈高政:以前种田、种橡胶、种槟榔,养鸭、养猪,住老房子。在政府帮助下,现在住的新房跟别墅一样。现在这里每周都有团队游客过来,我给他们当导游讲解,还卖些我们苗族的特产。

  记者:对你自己生活的变化,你有什么体会?

  陈高政:加脑加脑,就是要加点脑子。五色饭我们天天吃,苗绣天天戴,景色天天看,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现在看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如果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就是脱贫致富的资源。旅游就像点石成金,我们常见的芒果树、火烧树,重新布局来种,就很美;原来卖几十元一斤的蜂蜜,现在卖给游客能卖到150元以上。

  记者:下一步,还想怎么做?

  陈高政:苗族能歌善舞,我们希望能在政府资助下组织起来,做大歌舞表演;另外,万泉河漂流的尽头也在附近,我们应当多发展些旅游项目,把游客留下来。

  (本报嘉积2月16日电)

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谈扶贫思路:
让特色产业成为一次性脱贫的基础

  ■ 本报记者 蔡倩 苏庆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5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