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人民日报]琼海“田园+”脱贫记(新春走基层)

移动版    时间:2016-02-29 20:20

  一样地生四样财,一年脱贫万余人

  琼海“田园+”脱贫记(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杜飞进 陈伟光 丁 汀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03日 01 版)

  在海南琼海,从大名鼎鼎的博鳌出发,车行大概50分钟,到会山镇苗村加脑。

  快过年了,村民李家全开的“哖嗦苗家乐”里,山兰酒、五色饭,凤凰菜、芭蕉心,会飞的鸡、失恋的猪、菲尔普斯鱼,摆满了长桌宴,座无虚席。

  位于万泉河源头的加脑村山清水秀。村里有小桥流水,有茂林修竹,卵石为路,房前槟榔亭亭玉立,屋后一人高的木薯为篱,青瓦白墙旁,有的人家喂了鹧鸪、鸽子,打理得干干净净,有一家还养了两只萌萌的猫头鹰,走到哪里,都是惊喜。

  在苗语中,“加脑”大意指勤劳的人。虽然村民如村名一样勤劳忠厚,然而,这里却一直是琼海最穷的地方。

  会山镇镇长刘学玲告诉我们,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路不好,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结构单一,长期以种水稻为生,一年辛苦到头,人均年纯收入也不过两三千元。

  加脑村穷,会山镇也穷。2014年全镇总人口832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314户1320人。全镇找不到一家超市、一家茶馆,因为消费能力跟不上,开不起来。

  农民怎样才能在家门口脱贫?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桥梁在哪?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认为,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本是田园,脱贫致富还是要在田园上做文章,走“田园+”的脱贫路子。

  2012年底,琼海开始推行“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3年来投入5亿多元,对全市12个镇墟进行风情化改造升级,同时加快行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黎苗风采,小调会山”,改造过后的会山镇,黎苗风情浓厚。田园风光+黎苗风情,还有硬板化道路直通加脑村,吸引大批岛内外游客自驾前来观光。2015年春节期间,加脑村接待了1000多名自驾游客。

  田园+旅游,村变成了景,游客来得多了,茶店、超市、饭店开起来了,家庭旅馆开起来了,农信社搬过来了。往日村民自产自用的土产品如野蜂蜜、山鸡蛋、翻缸酸菜等,摇身一变成了特色旅游商品,农家日用的手工小竹篮在集市上可以卖到50元/个,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加脑人陈秀兰以前自己“绣着玩”的苗绣,变成手工艺“伴手礼”,一年的收入达到8万元,是她之前全家收入的10倍。

  有条件的农民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做起导游、厨师、服务员,有的自办农家旅舍当起老板,有的开商店销售当地农产品。这些人“不离乡、不离土”,耕耘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但已不再是原来意义的农民了。

  田园+旅游,农民收入裂变成4样:农民通过土地和房屋出租获得财产性收入,股份分红获得经营性收入,在合作社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农产品叠加旅游商品销售获得生产性收入。

  加脑脱贫了,会山也脱贫了。2015年,会山接待各类团体近100个,游客达50万人次,同比增长200%;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41元,同比增长32%。

  2015年,琼海通过“田园+”精准扶贫,帮助全市3067户12199人脱贫,完成脱贫计划的530%。剩余贫困户1050户、贫困人口4167人,计划今年底全部脱贫。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5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