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变成传递信息的“百晓生”、记录美好时光的相机、打发无聊时间的伙伴,我们还能离开手机吗?与此同时,你有没有感觉到时间被智能手机切碎了?从早上醒来睁开眼睛开始,不停地想看手机,看看有没有人赞你,看看有没有新消息……手机,已经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即日起本报推出《手机影响生活》系列报道,欢迎广大读者拨打新闻热线966123,讲述手机卷进生活的酸甜苦辣。
5月9日(周五)晚6时,一场主题为“暂别手机24小时”的特殊体验活动在海南师范大学校园内悄然举行,该校龙昆南校区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12名志愿者参与体验。他们来自于不同学院的不同年级。按照要求,体验者要在克制的情况下,不触碰手机并记录全程体会。
前奏:很多人望而生畏未敢参加活动
此前记者联系了海师多个学生社团,一听“暂别手机24小时”这一主题,很多人望而生畏。“别看我们是学生,周末也还是需要很多联系的,老师会找、家长会找、同学会找。”一些社团负责人直言,这一活动非常具有挑战性。
“假如一整天不能用手机,我想我会崩溃的。”该校历史系一名同学说,“记得有一次去上晚自习,忘记带手机了,结果没学习到几分钟就想着会不会有人打电话找我,会不会突然有什么大事发生了,然后他们急着找我,想象着手机上会不会显示几十条未接电话……一直到回到宿舍后才发现,自己想多了!现在回想离开手机的感受是焦虑不安、胡思乱想、无法安心学习。”
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海师多个社团负责人异口同声地推荐记者联系该校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理由是,志愿者们最具有奉献精神,生活最为自律,是健康生活的倡导者。“找他们,准没错!”
记录:仅关机一个小时就感觉没安全感
“我感觉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奚联合是海师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龙昆南校区理事长,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他说,最近恰逢校园委倡议“走下网络,走向操场”,他希望能借助这一活动促使大家拥抱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他本人并未参加这一活动,因为第二天早上要组织另外一项活动。
从体验结果来看,阳光青年志愿者显示出了较强的自律精神:12名体验者中,4人圆满实现了“暂别手机24小时”的愿景。2人关闭手机的时间为14个小时,3人关闭手机时间为3个小时,坚持关闭手机时间最短者为1个小时。
作为体验者之一,地理与旅游学院的程汝怀在一个小时后忍不住打开了手机,理由是,总是觉得有人找自己,不开机很没有安全感!
生命科学学院的苏辰是关闭手机达24小时的志愿者之一,在苏辰眼中,使用手机确实方便联络亲友和查询信息,但它对学习的用途不大。
感言:感觉到了对手机的依赖
初等教育学院的李鸿羽只坚持关机3个小时。“我每天大概要花2个小时在手机上,主要是玩游戏。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手机不在身边总感觉缺些什么。”李鸿羽说,这次体验活动让自己感觉到了对手机的依赖。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李晓风坚持关闭手机14个小时。打开手机的原因是,晚上班长到宿舍通知大家,第二天早上要参加一项班级活动,所以第二天早上不得不开机了。李晓风说:“关机期间有点焦虑感,经常想看一下手机。不过晚上关上手机后,感觉睡眠都好了很多!”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陈玉清对自己坚持不使用手机达14个小时感觉满意。其感言是:“平时习惯随身带着手机上QQ、微信、微博,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不使用手机,让我感觉做事情更能集中注意力了。最后放弃也是因为太长时间关机,担心有人找不到我。”
这场体验后,许多大学生表达了自己对手机生活的看法:现代生活中,手机变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快速接受大量的信息。但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例如:被网络光怪陆离的信息绑架,依赖智能设备,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沉溺于虚拟社交网络,忽略现实人际关系,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变少了……所以,玩手机还是要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