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移动版    时间:2016-03-03 08:42

 这种建筑形式,曾是华侨之乡和繁华商业的代名词,满载海南乡愁; 然而,如今传统骑楼“亟需抢救”,新建骑楼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徘徊……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百年骑楼如何活出“年轻态”

  海南骑楼主要分布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蔡倩

新闻点击

2月25日下午,我省召开全省城镇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罗保铭在会上提出,要突出生态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明确城镇边界、完善城镇体系,全力打造好山好水好风光、宜居宜游宜兴业的特色精品城市和精品小城镇集群,在琼州大地绘就生态魅力独特、地域文化彰显、游客流连忘返、百姓安居乐业的海南城镇绚丽画卷。

核心提示

土耳其诗人乔纳姆·希尔姆写过这样的句子,“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传统汉族建筑、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舶来特色建筑……越来越多具有海南特色、满载历史风霜的建筑在这片土地上洗去旧日风尘,焕发新的生机。这当中,又以端庄精致、简朴素雅,洋溢着浓郁南洋风情的骑楼建筑最为人们所青睐。

然而,当下,骑楼境遇“冷热不均”,很多古老骑楼疮痍满目、亟需抢救。新建骑楼不仅要克服工艺繁复、造价过高、建筑效率低下等问题,还要为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城市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创新,却仍然面临着种种质疑。

业内人士感叹,新建骑楼难,复兴骑楼文化难上加难。

百年情缘

骑楼建筑南洋“运来”

有人说,骑楼是海南的神韵。也有人说,对于很多海南人来说,骑楼就是家园。那么,作为一种舶来特色建筑,骑楼是从何时开始在海南崭露头角继而扎根发芽,成为一种时代印记乃至精神寄托的?

骑楼建筑之所以在海南盛行,上世纪初的“闯南洋”热潮功不可没。许多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的海南华侨,不仅为家乡带回了新的商业理念,还带回了风情别致的南洋建筑。据年长者回忆,骑楼建筑刚刚风靡起来的时候,工匠们使用的建材得从东南亚国家一船一船运回来,就是为了让这种建筑在海南打下基础,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

除了文昌、琼海、万宁等知名的侨乡,当时建设较成规模的骑楼建筑也大面积出现在“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的海口地区。在四牌楼(今博爱路)、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路)、得胜沙路、长堤路等地,至今仍然可以寻见许多保存较为完好的老骑楼,甚至有的还在发挥着“底商上居”的功能,成为人们寻根问祖、聊慰乡情的寄托。

据《海南骑楼》一书主编刘莉莉调研发现,其实,早在1395年,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道时,就已经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这虽然不能说是骑楼建筑的雏形,至少说明这一建筑形式在海南扎根具有自然环境赋予的先天优势。

“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说的就是骑楼与海南两相呼应的妙处所在。海南百达万泉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涛说,骑楼,顾名思义就是“二楼如同骑在一楼之上”,整个建筑前店后铺、底商上居,前后采光、南北通透,包容开放、邻里融洽,其楼楼相连形成的宽敞长廊还能为往来行人提供充分的公共空间,在炎热多雨的南方最为实用。

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漫长的一个世纪时光,古老骑楼依旧散发光芒。长期研究南洋文化的海南日报主编蔡葩认为,这得益于骑楼与生俱来的“人间烟火味”,让它在日月轮转中,不知不觉地深深“长”进了人们的生活,也“长”进了人们的心里。

骑楼滋润市井生活

记者在琼海市看到,新近崛起的骑楼商业新街——百达万泉骑楼街,尚未开盘已经成为一处热门景观。这条狭长的商业街,街道总长800米,占地2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94栋联排骑楼构成了目前琼海乃至海南规模最大的新建骑楼建筑群。

但是,在不断聚集的人气之下,这一商业街的负责人——陈涛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涩。

陈涛修建百达万泉骑楼街的初衷,正是源于对骑楼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中学时期,他曾离开文昌老家到县城的骑楼老街暂住。时隔数十年仍忘不了那惊鸿一瞥:花纹繁复的女儿墙,设计精巧的百叶窗,绵延数百米的灰白立面各具风华又协调统一。在长廊的庇护下,人们或是往来商贸,或是设下茶座、棋盘、画布,做着与营生无关的消遣,每个人都平和而闲适。

大部分骑楼老街的街道并不宽阔,炙热的阳光从两侧照射时,两旁骑楼投下阴影和穿街而过的微风足以提供一片清凉,哪怕是正午阳光直射时,人们也可以行走于长廊之中,保持愉悦心情。

“那一年多里,每晚卸下繁重的课业,我们就结伴在老街闲逛。一会儿看看书法,一会儿看看炭画,一会儿看看椰雕,又或者只是听听街坊们一边乘凉一边说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这样的日子稀疏平常却给陈涛留下美好的少年记忆,也埋下复兴骑楼文化的种子,“你看,如今的人们都住在公寓里,做了多年邻居仍然见面而不相知。每每想到这里,愈发怀念骑楼之珍贵。”

雅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百镇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大学工作。每周他都要到距离两三里路的那条海口骑楼老街去上几趟,寄信、打电话、发电报、逛书店、看电影、购买生活用品,或者在闲暇时约三五好友放歌一曲……一条老街,让他真正接受、融入海口的市井生活。

骑楼满载海南乡愁

相较于陈涛、侯百镇,生于骑楼、长在老街的海南人对它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海南日报记者蔡葩曾经目睹,一位离琼赴港生活近40年的文昌老人在走到海口水巷口时,只看了一眼就泪水长流:原以为家乡已经面目全非,但那座曾经承载着他整个童年的骑楼仍在那里,虽然破败不堪却与梦里的样子没有什么不同。

那是他的家,是海南人的家。古老的建筑让一座城镇有了故事,让在这里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心甘情愿地把“风筝的线轴”交还给它。

这样既传承历史文脉,又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建筑永不过时。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运山发现,海南各地已经兴起修复保护、新建传承骑楼建筑的新风潮。在他看来此举大有裨益,不仅可以冲破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千城一面”的桎梏,对海南城乡风貌的改善和丰富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一座特色建筑,就能让人们记住一座城市。”陈运山认为,各地积极主动保护和传承骑楼建筑,正与全省城镇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彰显、好山好水融合的特色精品城市和特色精品小城镇,共同撑起国际旅游岛的全域旅游格局,让中外游客宜游宜居、流连忘返,让海南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要求不谋而合,或将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助力。

现实困境

骑楼际遇“冷热不均”

服装店、玩具店、药材店、照相馆、理发店、茶店……几十年如一日,文昌文南老街接纳着四方来客。特别是三年前改造工程的收尾,让这条老街道又换了一副新的面孔:绵延一公里的灰色骑楼立面、青石板的街道,还有沿街店铺清一色的木质招牌。

细心观察,如今的老街不仅保留着生意始终兴隆的老字号、老行当,还处处跃动着鲜明的时尚元素:沿街店铺里摆放着时新商品,小轿车、摩托车、旧式拉货单车川流不息。

和文南街一样,因为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人民群众的自发保护,而历经百年仍然透露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还有海口中山路、解放路、博爱路、得胜沙路等老街。但更多的老街,尽管同样曾是海南精英们的活动场所,承载着许多侨商、侨领的家族传奇,却因为经历风雨冲刷、民众恣意拆建等,已经疮痍满目、树草丛生。雪上加霜的是,四周不断新建的普通民居,打破了整个街区的统一性、延续性,显得“不伦不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5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