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琼州“耕读传家”轶事:家规族训,正己修身

移动版    时间:2016-03-09 03:51

琼州“耕读传家”轶事:家规族训,正己修身

  进入元代,唐氏后人将“攀丹义学书屋”扩建为“攀丹义学书院”,由唐氏贤能任书院山长。及至明代,攀丹书院声名鹊起,唐氏英才声名远播。明初,唐英“教乡人弟子一十余年,束修绝无道及。”其时,郡县文教大振,科甲鼎盛,丘濬、王佐、海瑞等名贤均出于唐氏门下。丘濬及曾孙丘郊均是唐家女婿,王佐是唐胄氏外甥,海瑞是唐胄的门生。

  特别是唐胄,白衣进士,历时廿年,崇尚教化,主张“治国莫先于立学以教士”。他育学兴才,先是掌教“攀丹义学书院”,后来易名为“养优书院”“西洲书院”,提倡“广文宫冷未为贫,木铎声高道自尊”。清代,唐焕章、唐丙章先后执教于琼台书院、东坡书院等书院。据统计,唐氏在岛内外任提学、教谕、训导者才多达42人,可谓教育世家。

  明代科考,攀丹唐氏子孙有6人考中进士,其中有唐舟与唐亮、唐胄与唐穆2对父子进士。如此衣冠礼乐,名宦蝉联,不仅在琼岛绝无仅有,就是纵观全国也很罕见。除了明代进士之外,科举时代唐氏子孙有38人考中举人,其中有4对父子举人,有2名解元,有2名亚元。唐胄官至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明史》称其为“岭南人士之冠”。

  特别值得称颂的是,唐胄用20年时间广集史料,修成海南最早的一部志书《正德琼台志》44卷,内容涉及疆域、郡署、地理、水利、风俗、赋税、书院、兵防、古迹等方面,为今人留下珍贵的文化史料。此外,唐胄还编撰《广东通志》《江闽湖岭都台志》12卷,《西湖存稿》《海琼摘稿》6卷,文集《三贤祀集》《传芳集》,并为王佐编刊《鸡肋集》。

  此外,唐氏子孙还著有《唐舟诗文集》《唐亮诗文集》《唐绢诗文集》《唐鼐诗文集》《唐翱诗文集》《唐瑶诗文集》《唐焕章诗文集》《唐丙章诗文集》;还有唐正的《榕岗集》,唐维的《归田诗集》,唐宗宪修《唐震家谱》,唐穆《海天诗文集》《余学录》,唐秩《海天孤鹤集》《唐秩诗集》;还有唐继祖夫人的《冯银诗集》,丘濬夫人的《唐夫人诗集》等。

  真无愧为海南文化古村,攀丹唐氏子孙为海南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教:

  家规族训,正己修身

  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道贡村,悬挂在吴氏宗祠里旌表教谕吴和谦和吴龙海父母的御赐匾额,雕刻双龙戏珠和题写“图书重典”的历史文化遗存,铭记了那个年代,千年古村吴氏宗族彰显的社会风尚和价值理念。

  “奉天承运:尔吴大权乃广东廉州府合浦县教谕吴和谦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治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尔陈氏广东廉州府合浦县教谕吴和谦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作忠……”

  这是传统教育的内容之一。朝廷褒扬,家庭显扬,宗族荣耀,皆大欢喜。于是,族订族训,家立家规,强调正己修身。儒家思想,只有正己,才能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虽然这里面有光宗耀祖的宗族宣扬,但也不乏思想精华。

  取其精华,除其糟粕,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原动力。追念当年羊山古村的文化典范,不妨引用“家规族训”中关于人文教化的良苦用心。其大意是:世风不古,习俗移人,制订家规,冀图“振一族之纲常,正人伦之大节,凡我族众,当树仪型于后裔……”

  海南赵氏旧谱也有家训十条,言简意切:“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游”,“和兄弟”,“训子弟”,“尚勤俭”,“戒争讼”,“遵法律”,“禁非为”。于今看来,古人垂教,兢兢业业,苦口婆心,不遗余力。

  纵观“家规”“家约”“族训”“祠规”,其文化基石莫非“厚生族人,光辉族党”,其文化蕴涵莫非是“孝、睦、慎、读、和、勤、俭、约”等方面,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子孙平平安安,居家乐业。至于从“厚生”向“光宗”转化,那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勿须苛责。

  海岛边远,移民文化,尤重耕读。清道光九年(1829),吴氏宗祠立了“常住流芳”石碑,碑曰:“吾吴族自营建祠堂以来,祖宗之祀典肇兴,子弟之书声不辍矣。但祭费与学资尚俱苦,其莫给恐无以厚先灵而笃培后学也。岁在己丑,兴怀全族,齐心喜捐以为常住,由是恒产既置,隆俎豆以荐馨香,学校宏开,敦诗书而悦礼乐,则异日之人文蔚起……”

  龙桥道贡吴氏重教,新坡卜宅曾氏重教,宗族祠堂合议,写入族谱条文,明确祠堂田产收入,除供祭祀香灯开销之外,剩余部分全用于学堂延师助读资费。《曾氏族谱》载:英公本支学田收入谷子163担全部用于“学中资费”,并做出“轮管学田”“延师教读”等项规定。

  从文化探索,到教化渐兴,乡土海南走过漫长历程。回顾琼岛掌故,追念历代先贤,聆听书院弦歌,闲聊天涯轶事,绝非炫耀陈旧,奢谈宗族荣光;更不是抱残守缺,而是沙中淘金,是观今宜鉴古,意在古为今用,旨在观文成化,增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57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