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潭门:十八大送来好商机 5000余人返乡创业大丰收

移动版    时间:2016-03-14 08:13

专题:琼海新型城镇化建设 打造田园城市

  南海网琼海12月11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杨隽莹)来到琼海市潭门镇,就不得不说一说两张照片的故事。一张是今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潭门,一张是去年12月6日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潭门渔港宣讲十八大精神。在潭门人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两张简单的照片,照片中的两个时间更是一年以来,推动潭门发生巨变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走在如今的潭门小镇,干净的小镇道路、极具渔业特色的小镇设施、精致的工艺品小店……跟以前那个坑坑洼洼、有些破败的小镇完全沾不上边了。用潭门人的话来说,与一年前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十八大”宣讲送来改革春风 潭门翻身变特色风情小镇

  而提起潭门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很多潭门人对省委书记罗保铭一年前在这里宣讲十八大精神的情景记忆犹新,“就是从去年的12月6日开始,罗书记给我们宣讲了十八大精神后,我们意识到作为渔业重镇的潭门极具特色,值得大力改造和深挖。”琼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坚说。

  无疑,宣讲给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送来了十八大的春风,也激起了海洋强省的建设春潮。

  琼海市紧抓这一机遇,开始通盘研究潭门发展问题,并出台30多项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潭门建设。同时,提出依托潭门特色资源,打造渔业风情小镇和海洋强镇,建设潭门人民美丽幸福家园的新思路,在“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原则下,迅速启动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

  短短的3个月时间,琼海先后投资1.2亿元对小镇道路、街道立面及生活设施进行改造,道路从坑坑洼洼变得平坦畅通、水电从时断时续变得供应无阻、建筑立面从单调枯涩变得风情浓郁、镇貌从呆板陈旧变得明亮光鲜,一个以展现“耕海爱海守海”南海文化为主题的潭门渔业风情小镇炫丽登场。

  “立面改造修的只是潭门的外壳,南海渔业文化才是潭门的灵魂。”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对潭门开始展出的新面貌很有信心,他认为,在潭门风情小镇的打造中,不仅要注意软件文化的包装,着力突出南海文化、渔耕文化的特色,更应进一步挖掘南海文化、渔农文化,提升潭门城镇品位,增强城镇吸引力和辐射力。

  大变化带来好商机 本地人纷纷返乡创业助发展

  果不其然,随着立面改造,潭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惠民政策也一项一项下来了,人才开始慢慢汇聚潭门,也吸引了很多青年人回乡创业。潭门镇镇墟的铺面从原有的238家迅速发展到近500家,铺面月租金从之前的500元左右猛增到5000元以上。看来,宣讲不仅给潭门送来了十八大的春风,更是吹来了好商机。

  “自从去年听了罗书记来我们这里宣讲了十八大精神后,我就感觉家乡的商机来了,回来发展一直是我梦想,现在终于有了这个机会。”王振忠就是潭门返乡创业大潮中的一员。

  2005年,王振忠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音乐学院,毕业后,和大多数向往热闹繁华的年轻人一样,他选择了留在了北京工作。直到2012年年底,在回家探亲时,偶然听到十八大宣讲来到潭门,具有商机意识的他立马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潭门镇上,一个大约60平米的铺面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砗磲、珠宝等海洋工艺品,这就是王振忠回乡后开的一家店,这个开张才半年多的工艺品店,现在能带来每个月50—60万元的收入。

  王振忠说,如今,每天慕名到潭门风情小镇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记者了解到,像王振忠一样受惠于“十八大”春风的不止于此,如今潭门镇新增从业人员1.1万人,其中有5000多人是原先在外地打工的本地人回流就业,来这里的外来打工人员也有6000多人。

  人气旺盛带动了潭门贝类加工、销售业的迅猛发展,海洋经济加工园区贝类加工厂从原来的十几家增加至110多家,年产值由原来的1.2亿元上升至现在的月产值2个多亿,贝类工艺品商店从之前的35家发展到现在的310多家,经营工艺品的居民收入大幅上升。

  王振忠的爷爷是潭门有名的老船长,一生与海相依相伴,受爷爷影响,王振忠从小对海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他开始考虑,怎样做可以更好的挖掘潭门渔家文化,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这个千年渔港敢做敢闯的渔家精神。

  “作为一个潭门人,我觉得我们都应该肩负起传承潭门的渔家文化、渔家精神的责任,吸引更多的人来潭门旅游,带动潭门的经济发展。”显然,王振忠还有着更大的抱负。

  记者还了解到,接下来潭门还将有更大力度的改造和建设,如完善潭门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潭门故事”千年古渔村度假部落等项目,进一步为具有浓郁渔耕文化的风情小镇注入强劲文化活力,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天堂。

  在每一个潭门人的努力推动下,潭门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6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