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琼海!

探访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

移动版    时间:2016-03-27 20:59

 探访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 ——大安剪纸

 

探访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

  黎寨风情

本报记者 胡茂君 乔亚楠

导语

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大安镇拥有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之称,当地群众历来有剪纸的传统,并以此闻名中外。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大安剪纸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表现内容,都烙印着深深的黎族传统印记,这项艺术更是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成为当地引以为豪的一大民间特色文化……

粗犷线条下的民间剪纸文化

剪纸作为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海南唯一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大安镇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剪纸。相传在汉代之前,当地的黎族先民就已经产生了了“口咬”和“镂刻”的技艺,即口牙咬和刀刻,其中“口咬”就是运用芭蕉叶做材料,经过牙齿反复咬出各种图案,“镂刻”就是运用树皮、树叶、木板、竹片等做材料,用刀镂空雕刻成各种图案,如生活生产用具、玩具、记事牌、定情物等。

在乐东县文化馆的大厅内,陈列着众多大安黎族剪纸的优秀作品。乍一看,同人们一般看到的民间剪纸有着相似的“中国红”色彩。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构图的丰富多样:从生活起居到农事季节,从传统习俗到现代生活,如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都是大安剪纸所涵括的题材。

在创作方式上,大安剪纸也不讲究几何、比例、透视,而是注重意境和神态。形式上多采用方斗、条屏等,以阳刻为主,线条处理中并不像北方剪纸那般精确细腻,而是略显粗犷。

“黎族剪纸的线条多数十分粗犷,这也赋予了作品一种真实朴素的美感。”大安剪纸技艺传承人之一的林文生说。的确,当你细细欣赏和琢磨这些剪纸作品的线条时,这种看似粗犷的线条反而给人一种特有的“野性”,让作品不受条框的约束、情趣盎然。每一个纸上的符号都像灵动的舞者,洋溢在红色的海洋中。

大安剪纸所表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着很大的变化。据林文生介绍,大安剪纸在过去与当地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会将剪纸艺术品在丧葬上大量使用,如灵桥、纸房子、纸灯笼、冥衣、纸马、纸羊、纸猪、纸牛、纸鸡等十二生肖,必须以剪纸的形式制作成祭品。

现如今,大安剪纸的内容开始艺术化,大部分是反映黎族群众的现实生活以及与自己劳动、生活休戚与共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剪纸的作者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黎族人民,他们熟悉黎村,熟悉黎族群众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因此,他们创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贴切生活,随意地组合熟悉的场景,把不同时间、空间组合成一幅幅具有浓郁黎族生活的画面,表达了他们对生活所寄予的希望,对生命、大自然、传统美德的歌咏,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处处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构成了大安黎族剪纸浓浓的乡土味特色。

剪纸艺术渊源久远 代代相传

大安剪纸艺术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渊源久远。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抱由峒瑞仙芝山营建乐安城以后,这块靠近山城的黎峒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沿海汉族民间艺人的精心指导下刻苦学习绘画和剪纸艺术,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在清光绪年版的《崖州志》中记载黎族的丧葬之制时就曾写道:“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戚必以牛羊纸灯鼓吹来奠,虽当身鬻子,不悔。”这表明用剪纸艺术制作丧葬品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于黎族民间。而乐东古代为崖州属地,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乐东一直是海南黎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也可证明大安黎族民间剪纸从历史沿革而来,世代相传。

从最早的宗教丧事祭品到今天的艺术作品,大安剪纸源远流长,顺应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1986年,乐东黎族剪纸兴趣小组应运而生,各个乡村的民间剪纸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投入到剪纸创作中。从那时起,黎族剪纸诞生了一批剪纸艺术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黎族剪纸创作队伍,羊永生、卢德雷、吉雄、韦勤、卢泽辉都是这批黎族剪纸艺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与此同时,黎族剪纸艺术家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在海南率先进行了用“刻纸”代替“剪纸”来创作。因为剪刀一次至多只能剪出三四张作品,而使用刻刀一次可以刻出十张至二十张作品。“刻纸”比“剪纸”不仅产量大,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剪纸创作的幅式小、内容形式单一等局限。从传统的“剪纸”到现代的“刻纸”的巨大改变,是黎族剪纸艺术创作观念和作法的改变,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对民间艺术的推陈出新,是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发展真正有力的推动。

而从90年代起,海南群众艺术馆、乐东黎族自治县政府十分重视大安镇农民剪纸画的创作活动,常年不间断地举办剪纸创作学习班,并从内容、形式上为作者注入新的内容和创作技巧。

现如今,大安镇的民间剪纸创作技巧日臻成熟,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现有骨干200多人,遍布村村寨寨。创作的剪纸作品一千多幅,有50多幅入选参加全国首届民族民间剪纸大奖赛、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等国家级国际级展览,还有近100幅剪纸作品被海南群众艺术馆编纂成《海南黎族现代民间剪纸》画集。其中,突出的作品有羊永生创作的《磨谷》、《避邪图》,韦勤创作的《秋收时节黎家忙》,卢泽辉创作的《农家忙》等。其中,《磨谷》、《避邪图》获国家级二等奖,《磨谷》还被选送日本展出,《农家忙》、《秋收时节黎家忙》分别获国际级金奖。

与市场接轨 传承剪纸技艺

大安剪纸虽然是海南所特有的黎族剪纸艺术,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比起已经成熟的北方派、南方派、江浙派剪纸来说,其市场化程度远不如几大派系,剪纸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林文生告诉记者,大安剪纸一般是用于祭祀,在春节、清明等节日的时候,大安地区的百姓会自己动手制作简单图案的剪纸,比如在灶台就贴上以“火”字为图案的剪纸,图案也较为简单,所以大安剪纸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加上这一技艺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不少优秀剪纸作品的销路也成为了大问题。

林文生表示,当年与他一同专门学习剪纸的18个同伴,现在只有3、4个人还在坚持剪纸创作,大部分人为了生计从事了其他行业,十分令人遗憾。“大安剪纸过去都是通过老人口耳相传的形式教授的,虽然现在图案的内容在不断创新,技艺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很多传统图案没有保留下来,已经不会剪了。”林文生感叹道。

为了保护大安剪纸这一技艺,乐东黎族自治县政府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对大安剪纸的宣传与保护,例如从2005年开始,每年县政府都会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大安剪纸的创作保护,在黎族传统“三月三”庆祝活动上,还专门设立了大安剪纸比赛,以鼓励这一文化的传承。此外,在环岛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上,途经乐东县域的赛道旁都悬挂了大安剪纸的图案与作品,以提高大安剪纸的知名度。

而为了加大大安剪纸在中小学生中的知名度,在大安镇的中、小学校内,也开设了大安剪纸的兴趣课程,林文生定期就会去校内为学生们授课剪纸艺术课,手把手教授大安剪纸的操作技法,培养新一代的大安剪纸传承人。

乐东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陈定云告诉记者,不少专家前往大安镇采风后就建议,大安剪纸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风格,特别是以黎族文化为核心,以传统故事为主题,让剪纸作品具有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同时,把握住大安剪纸线条粗犷、刀刻为主的技艺特点,区别于常见的精细化剪纸。

“所以现在大安剪纸的创作也多是反映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将黎族故事融入其中。”陈定云表示。他还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乐东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对大安剪纸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不少推广的建议与意见。其中就有利用乐东县域及周边市县的旅游资源,在景点内开设大安剪纸工艺品的销售窗口,扩展大安剪纸的销售市场,同时优化剪纸的外包装设计,凸显乐东黎族剪纸的品牌意识,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此外,争取更多的项目扶持基金,加大对老艺人的扶持与剪纸作品展览馆的建设,多种方式共同帮助大安剪纸提高知名度,打开市场销路,做好传承体系,将这独有的黎族剪纸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vvvcd.com/view-26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