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秀英炮台门匾出土曾向港商借铁路修炮台城墙
秀英炮台“海南保障”匾额。海南日报记者刘贡摄
2014年底出土的海口“秀英炮台”石质门匾。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刘贡
2014年12月31日,海口清代“秀英炮台”石门匾重见天日,此时恰距离秀英炮台景区关停7年之后正式开放整一年。
“秀英炮台”门匾发现之地,考古研究者纷纷指认为炮台大门原址。在通过史料推理和对当地老人佐证的同时,炮台80载前的景象仿佛浮现眼前。
如今“秀英炮台”旅游景点气派的大门为建省后修葺,原址在哪儿?一直是一个谜。
再次走进炮台,过去周边浓密荒凉的杂草木已经被房地产小区取代。炮台里面苍天古木也因台风摧残,由“遮天蔽日”转为“露出天光”。
新小区水泥路排水沟
发现清代石门匾
其实秀英炮台是一椭圆形合围结构,像一座城堡。站在宽阔的“城墙”上俯瞰中部,又仿佛从山头看山坳。
海口秀英炮台管理处坐落在“城堡”腹部东北角,是一栋红墙碧瓦,底层带长廊的二层仿古建筑,廊柱下分布三扇大门。管理处主任陈明忠从西侧门走出来,下得台阶,由一条石板路通向正对着的“城墙”拱门。拱门上“海南保障”四个大字,显然为后来所刻。“障”字写法特别,右边“立日十”中,“十”穿过了“日”。
“只有门才用石材,其它用土或砖。”陈明忠指着拱门示意,再由拱门走进黝黑巷道,巷道里四通八达,连其它小型拱门,是过去的兵营、弹药库等。十来步便到了尽头。“这里也有拱形石材,应该是一扇被堵住了的门。”陈明忠推断。而被堵住处两侧小拱门还往内凹少许。对比1939年日军走进秀英炮台正门的老照片,正门凹进,两侧略凸。如果此堵住处就是原正门,那么内外凹凸恰好吻合。
再折上“秀英炮台”门匾发现,炮台南面,确在巷道堵住正上方,现状为房地产小区新修的马路。小区已建成联排别墅,原来的土路也修成了水泥路。工人修水泥路排水沟时,发现了“秀英炮台”石门匾,经文物专家要求,抬高架在路边,排水沟暂时中止修葺。
挖土机仍在继续施工,陈明忠翻看了一下新挖出的泥土,说“有花土,说明这里是后来回填的土”。
地势“西南昂东北卑”
中台填高借铁路运土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光绪十七年建的秀英炮台基“宽一百丈,进深五十丈,四周马道宽三丈,台前加小马道,宽二丈,以免壁立而巩,台基操场宽十丈,长一百丈,地势西南昂而东北卑。”
“我们小时候站在炮台上,天气好时能看到海安。”已经50岁的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秀英村主任陈云伟,自小与伙伴们在秀英炮台玩耍。炮台周边杂草茂盛,小伙伴们也不敢深入,“草太深,有蛇”。
“炮台所在位置西南高,东北低。北边朝大海是岬角,倚地势而建,大门原址在南也不奇怪。”陈云伟说现在的世贸南路以前就一条小土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扩修成柏油马路,围住炮台的“城墙”和大门都是后来修的。没有建现在的大门以前,小伙伴们从西南角的一个土斜坡进入这座绿森森的“城堡”。
民国《琼山县志》又说,“计原高四丈五尺,即为台高之度,迤东而北,至正中台已填高丈余,再东再北,至窪田填高四丈八尺,总计马道、操场、引道、子弹药库、兵房、水池、水沟运土在五万方以外。土工大极,非勇力所胜。爰向港商借得铁路三百余丈,铸轮制车,每车可载土一百二十余担,以六人拖之,曲折奥阻之处以牛车人车帮运,人力较省。”
既然东北与西南相差四五丈高,中台需填高,外围还得修厚厚一圈,用于各种道和暗藏的库、池、沟。自然需要很多土,人力耗费不起,于是向港商借了铁路。靠铁路、人力、牛力,最终运了五万方土,才完成这一浩大工程。
黄土掩盖大门入口
炮台威武一去不复
秀英炮台内的振武大炮台。宋国强摄
还有谁能佐证炮台大门原址呢?拿着日本人进入秀英炮台大门的黑白照片,秀英村85岁邓地吉老人一眼就辨认出来:“这个门见过,见过,在南面。”但在邓地吉的记忆里,先是从西南角进入一个侧门,再走一条小路进大门。
据相关记载,当年秀英炮台曾迎战日军进犯。当时的前清炮长“陈起纲已年过六旬,其他大多数兵勇也都50岁上下。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不当亡国奴,这批前清兵勇毅然重新上台操炮,日夜训练,并加固炮位,加强防空措施,在露天炮台上方加盖了防空设施,陈起纲率领兵勇们还加挖了一条炮台通往玉沙村的通道,并组织秀英村和玉沙村的民众,做好了后勤救护供应等方面的战前准备。”
如果要从位于炮台东侧的玉沙村进入南边的正门,那么进门的情形就能与日本兵进炮台那张照片吻合了——面对大门,从右入。
只是所有道路都掩在了黄土之下,并“盖”上了水泥。这块长约3.4米、宽约0.5米从右向左写着“秀英炮台”(繁体)四个字的石门匾,右面竖刻“大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左刻“二品衔雷琼兵备道统领琼军朱采督”。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思德认为,这正是炮台最早的门匾。
按这张黑白照片估摸比例,地面到门匾之上雕花共约4米。如今雕花不复,门洞也已堵上,炮台北、东、南三面都被房地产紧紧包裹住。当年临海阻挡敌人袭击的威武,再也不复存在了。
海口古炮台“炮”字考
文\海南日报记者刘贡
刚刚出土的“秀英炮台”石门匾最惹人注意的,是“炮”字的写法——“礮”,繁体左中右结构。而至今仍保存的海口“镇琼炮台”石门匾,“炮”字亦是如此。
如今,从象棋上依稀可以追溯“炮”的起源及演变。
“礮”为“炮”字最早期的写法。“礮”是我国早期兵器长兵器的一种,既古兵书上所称的“抛石机”,即利用机械的力量将石块等类似炮弹的物质抛射出去,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
到唐代,“炮”这枚棋子写成了“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并用,如同使用“象”、“相”以区别两方,后者有出土的北宋徽宗时期黄铜象棋子为证。象棋及玩法也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在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炮台有珠江的“虎门炮台”,长江的“吴淞口炮台”,守卫北京天津门户的“大沽炮台”,以及“旅顺炮台”等。这些炮台的原址大都不能完整保留,因此基本找不到最早的门匾,“炮”字的写法也不可考。只有“旅顺口电岩炮台”新石碑上采用了“砲”字写法。
由于海口几座古炮台相对战事不多,炮台门匾以及炮台遗址战火破坏不大。文物的挖掘,有助于对清代军事、海防的进一步研究。
- 商品多氛围足人气旺 海口特色农产品走俏冬交会(2019-12-16)
- 海口美兰区灵山镇美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聚焦民生工程解(2019-12-16)
- 海口台湾两地共建回流文物交流平台(2019-12-16)
- 全球知商(海口)科创项目对接会在海口举办 8个国际项(2019-12-16)
- 海口市2019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顺利结项(2019-12-14)